在這場爭相跨越“死亡之谷”的科學競賽中,以生命科學研究見長的中國顯得有些落后了。在日前由中國工程院與上海院士中心聯合舉辦的“我國轉化醫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來自全國醫學領域的院士、專家們對此心情急迫。
2000篇論文凸現巨大的應用鴻溝
實驗室到病床的距離有多遠?不妨聽聽干細胞研究的“現身說法”:我國每年發表干細胞的相關論文超過2000篇,但臨床上至今沒有成熟的干細胞分離、提純和擴增平臺,沒有統一的操作規范和療效評價標準,甚至無法回答“移植”這一動作究竟該由研究員還是醫生來完成。從世界范圍來看,全球已申請的干細胞專利多達2000多項,而目前除了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之外,尚無第二種以細胞治療作為常規手段的疾病療法。
“顯然,2000篇論文和2000多項專利的背后,留下的是巨大的應用鴻溝。”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認為,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脫節直接導致了轉化效率的低下。他以自己從事的再生醫學為例說,盡管全球組織工程投資已逾百億美元,但人造皮膚、人造軟骨等人造組織在實際治療中不過是個“小點綴”。2005年,我國組織工程領域共申請國內外專利152項,直到2007年,才誕生了人造皮膚這一種組織工程產品。
轉化效率不高,不僅在于速度,也在于質量。戴尅戎說,由于轉化研究的缺位,干細胞治療等新興技術正面臨缺乏規范,甚至被濫用的危險。比如,國外有醫生曾為一名患大腦血管疾病的以色列男孩進行了兩次干細胞移植,然而手術后不久,男孩腦內的移植部位竟長出了腦瘤。此外,鑒于大批醫學研究尚未形成從技術到市場的有效循環,錢往哪里投,有時只能是“霧里看花”。
培養臨床醫學科學家勢在必行
治病救人的醫學研究如何跨越應用鴻溝?1992年,美國《科學》雜志首次提出“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簡稱B2B)”的概念。1996年,在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第一次出現了“轉化醫學”這個新名詞。目前,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建立的生命科學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已能檢索到630多篇以“轉化研究”或“轉化醫學”為標題的論文,提及“轉化醫學”概念的文章更是多達6.5萬篇。
“準確地說,轉化醫學應該是B2B2B,即從實驗室到病床,再從病床回到實驗室。”戴尅戎說,轉化醫學的研究過程是一個沒有終點的良性循環。這一理念一經提出,立即在各國醫學研究界泛起陣陣漣漪。短短兩三年,美國已有38所大學和醫學院建立了轉化醫學中心或臨床轉化科學中心,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正以每年5億美元的資助力度推進轉化醫學研究。
相比之下,轉化醫學在中國進展緩慢,真正意義的轉化型醫學研究中心在國內還是空白。除了鼓勵現有醫生與科學家的交流溝通之外,中科院院士張友尚認為,以醫、理、工結合的方式培養臨床醫學科學家,十分必要。他建議,在相關研究生教育中,嘗試由一位醫生與一位科學家作為未來醫學科學家的共同導師,增加醫學與生物學、物理學、機械學、材料學等領域的學科交叉。
標簽: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