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石化裝備從制造轉型“智造”

作者: 2014年12月03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近一段時間,幾則關于石油和化工行業裝備制造的消息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的關注:10月14日,我國最大的石油與化工裝備產業園——蘭石集團蘭州新區高端裝備產業園項目建成投產,進而帶動剛剛上市的“蘭石重裝”迎來了28

    近一段時間,幾則關于石油和化工行業裝備制造的消息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的關注:10月14日,我國最大的石油與化工裝備產業園——蘭石集團蘭州新區高端裝備產業園項目建成投產,進而帶動剛剛上市的“蘭石重裝”迎來了28個漲停;山東杰瑞集團日前宣布,其自主研發的4500馬力“阿波羅”渦輪壓裂車是目前全球單機最大功率壓裂車,中國由此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第三個擁有渦輪壓裂裝備的國家;而由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制造的12萬立方米等級特大型空分設備,將配套世界最大天然氣制甲醇項目——伊朗波斯灣附近的卡維(Kavin)210萬噸/年甲醇項目,這意味著我國制造的特大型空分設備正式進軍國際高端市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行業發展的先導性產業,裝備制造行業關聯度廣,對資金技術要求高,影響著整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發展進程。面對當前行業投資增速逐漸放緩的新形勢,裝備制造企業的轉型之路又該怎么走?筆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研。

  風雨兼程
“工業脊梁”快速壯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石油和化工裝備制造業得益于行業的發展不斷壯大。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我國石油和化工裝備制造業更是步入了持續、快速發展的良性軌道,產業規模逐漸擴大。“十一五”期間,全行業營業收入增長了3倍多,產品綜合性能快速提升,高科技產品攻關獲得重大突破,并成功研制出9000米超深井鉆機、頂驅、大口徑高鋼級鋼管、快速測井平臺、中大功率內燃機、大功率煙氣輪機等新產品。在此期間,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

 


圖為蘭石集團自主研發集機、電、液一體化的50MN大型快鍛機組,其自動化程度高、操作方便、運行噪音低,使用中可以明顯改善現場的勞動作業環境。 (賈潤濤 攝)

 

  行業的進步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十一五”以來,我國主導了多項重大裝備專項研制工作,并成功研制出千萬噸煉油成套裝置、百萬噸乙烯成套裝置關鍵設備、百萬噸級PTA成套裝置關鍵設備、大型氮肥成套設備、大型石化通用設備等,一大批重大技術裝備相繼實現國產化。在引進吸收的基礎上,國內廠家還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少大型設備關鍵技術和加工制造能力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并形成了較完善的石油和化工裝備制造體系。其中,在1.2萬米陸地石油鉆機、122米自升式海上石油鉆井平臺、30萬噸浮式儲油輪、大型LNG運輸船等一批重大裝備實現自主制造的基礎上,科研人員還相繼研究出了世界最大的2000噸級加氫反應器、石化行業“三大壓縮機”、大型乙烯球罐等重大產品。此外,行業還涌現出不少國際領先的大型裝備,例如,1.2萬米超深井鉆機打破了國外壟斷,躍居世界前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代表了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鉆井平臺技術的最高水平,使我國深海油氣勘探開發的夢想終于變為實現。

 


圖為寧波—舟山臨港石化一百一十二萬立方米儲罐建造施工現場工人正在將罐體鋼板起吊。(應紅楓 攝)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各地示范工程穩步推進,我國煤化工產業配套的裝備技術水平也顯著提升,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技術及裝備突破為煤化工發展提供支撐,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及裝備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以及自主開發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煤化工技術逐漸從實驗室走向了生產現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胡遷林介紹說,目前日處理煤量2000噸級以上大型煤氣化裝置、大型變化爐、低溫甲醇洗、12萬等級大型空分、8萬等級以上空分空氣壓縮機、百萬噸級煤制油反應器、60萬噸級甲醇制烯烴反應器等裝備以及配套的特殊閥門等設備先后實現了自主化研制和生產。

  壓力不小
“經濟晴雨”反映冷暖

  “與油價走高催生石油裝備發展一樣,近年來化工行業的許多新型領域也成為推動裝備制造行業發展的生力軍。”廣東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會長馮惠流介紹說,以沈鼓、杭氧、哈鍋、金重、煙臺冰輪、南化機等一批為代表的領軍企業在重大關鍵設備的研發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并實現了進口替代。自2005年以來,行業每年都以40%、50%以上的速度增長,目前我國石油和化工裝備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85%以上。

 


圖為陽煤化機工作人員正在專心核對設備制造圖紙。(閆俊榮 攝)

 

  在立足國內的基礎上,我國石油和化工裝備的海外市場也逐步擴大。目前,我國的石油產品已由工具、零配件等初級產品逐漸發展為技術附加值更高的成套設備。隨著中國的石油鉆機、修井機大批量進入美國、中東等高端市場,我國自主研發制造的石油裝備已逐步被國際市場認可。今年3月19日,全球最大石油展——第14屆中國國際石油石化技術裝備博覽會在北京召開期間,殼牌、巴斯夫、道達爾等國際巨頭悉數與會,這標志著我國石油裝備產業已經具備了較高層次,并逐步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不過,受行業投資增速下降以及原油、煤炭、大宗化工原料價格回落影響,近兩年國內裝備制造業增速也開始放緩。中國石油和化工設備工業協會的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整個石油和石化裝備行業增速13%左右,與前幾年40%左右的增速相去甚遠。

  而這從日前發布的2014中國化工裝備百強企業名單可以得到佐證。與去年相比,今年上榜的百強企業從銷售總額、入圍門檻等指標看,均出現了兩位數的下降。2013年百強企業銷售總額為1257億元,比去年降低了15.5%;入圍門檻由去年的1.8億元降低到1.5億元,下降16.7%;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企業有6家,比去年減少了2家。

今年前8個月,我國石油和化工專用設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637.9億元,同比增長9.4%,較1~7月份減緩1.2個百分點。“這與三大石油公司壓縮投資有關。”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秘書長楊雙全介紹,盡管國內市場出現下滑,但出口同比增長幅度較大,說明行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業內人士普遍表示,今年化工裝備行業主營收入將略有增長,但利潤率將進一步回落,虧損企業和虧損金額會有較大幅度增加。此外,國內煉油、化工生產專用設備的固定資產投資和新開工項目將延續下降趨勢,造成整個行業將承受較大的壓力。

  但業內人士同時認為,結構調整將為裝備行業帶來新的機遇,并引導企業逐漸走出困境。日前,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出臺了《重大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工程實施方案》,加上一些行業由核準制改為備案制,一批最新技術、更大型的設備將替代原有裝置。寧夏寶豐能源公司一位工程師指出,大型煤化工項目對設備需求巨大,一套煤制烯烴項目需要1000余臺設備,一套煤制甲醇項目需要900多臺設備。而中國化工機械動力技術協會秘書長程治方比較樂觀地預計,今年整個石油和化工裝備制造業總收入仍有望突破萬億元。

  陽煤集團化工機械公司總經理李廣民表示,盡管目前化機行業整體不景氣,但由于公司起點高,大型煤氣化壓力容器及高效換熱器等主導產品前景較好。此外,該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的水煤漿水冷壁氣化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呈現產銷兩旺的良好局面。企業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決定再投資4億元在新疆擴建一家高標準的化機制造工廠。

  陜鼓動力負責人則表示,作為一家生產離心壓縮機、離心鼓風機、軸流壓縮機、工業流程能量回收發電設備等產品的企業,陜鼓將依托自主創新實現產品升級,并大力推進商業運行模式創新,增強服務能力。

  尋找突破  
向“高精尖”裝備發力

  近年來,盡管我國石油和化工裝備制造業取得了巨大成就,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邁上新臺階,優勢產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行業主要表現為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產業結構不合理、能源資源消耗率高、基礎配套能力不足等方面。

  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首席顧問趙志明也認為,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石油和化工裝備產業存在大型骨干企業較少、自主創新,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工藝與裝備開發脫節、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低等問題,在速度和效益、規模和素質、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矛盾日益突出,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粗放式的發展模式。

  專家普遍認為,目前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裝備技術水平仍顯落后,產品總體質量尚待提高。例如,盡管我國石油鉆機產量較大,但品種相對單一,特種鉆機的設計和生產能力落后,頂驅、發動機組、液壓、電氣控制裝置等配套的關鍵件仍需依賴進口。化工生產的一些氧泵、特材、催化劑也需進口。此外,物探、測井設備總體技術水平與國外產品差距很大。

  二是產業集中度和專業化水平不高。我國石油和化工裝備制造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區域布局分散,產業集中度較低,企業間缺乏有效的分工與合作,重復建設現象突出,缺乏生產成套大型設備能力和強有力的競爭水平。另外,我國化工裝備制造業本身也是割裂的,比如,鼓風機廠只造鼓風機,水泵廠只造水泵,整個行業都忽略了成套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系統的可靠性研究不夠。這些都導致了國內裝備制造業缺乏工程設計、成套設備制造和供貨等綜合實力。

  三是缺乏高端產品設計和制造能力。以大型煤化工項目為例,國內項目的核心設備煤氣化爐主要采用殼牌、GE等國外公司的產品,并需要支付高昂的專利授權費和設備采購費。盡管我國也自主開發了多種類型的氣化爐,基本實現了氣化爐的國產化,但生產氣化爐的鋼板卻還需要向國外采購。除了反應器、氣化爐這樣的主體裝置以外,各類閥門等配套部件(如高壓氧氣閥、氮氣閥、高壓煤漿泵等)仍需要進口。

  四是產能過剩,企業競爭力明顯兩極分化。在低端裝備制造領域,由于行業進入門檻低,大部分產品處于產能過剩狀態,降價是企業最主要的競爭手段—而這卻就造成產品毛利率降低,企業無法積累資金進行新產品研發,產品質量難以提升,不得不靠降價謀求生存的惡性循環。

  對此,中國化工機械技術動力協會理事長孫騰良指出,有技術的裝備都過剩了,沒有技術也沒有裝備的卻是急需的。目前國內技術創新仍采用模仿、消化、吸收、再創新或者集成創新的傳統模式,真正自主創新的技術裝備少之又少,關鍵設備、配套設備仍舊依賴進口。

  把握機遇
科技創新聚焦前沿

  據了解,工信部副部長蘇波不久前在出席中國石油裝備產業發展峰會時曾提出,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將催生世界制造業格局發生大變革、我國石油和化工裝備行業要緊緊圍繞結構調整這條主線,大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而為落實國務院出臺的《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工信部早在“十二五”之初就明確了我國石油和化工裝備制造業的目標任務:通過實施創新升級戰略,加速大型石化和石油鉆采等裝備的自主化進程,把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節能環保設備等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行列,形成裝備制造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為此,蘇波建議行業要做好以下幾點準備:首先,大力促進技術創新,不斷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不斷提高石油和化工裝備的技術水平;其次,大力提升石油和化工裝備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大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石油裝備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裝備技術與制造水平,滿足我國海上石油勘探開發需要;再次,積極推行綠色制造,按照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要求,大力發展高技術、低能耗、安全環保的石油和化工裝備;最后,進一步提高石油和化工裝備制造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努力造就一批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于關鍵環節,具有產品、資本和技術競爭能力的大企業,在支撐國內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的同時,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

  為了使政策能夠盡快落地,筆者了解到,目前國家能源局也在重點組織和實施天然氣液化、海洋工程裝備的國產化工作,要求石油和化工裝備制造企業重點要完成尚未實現國產化的石化裝備的攻關,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其中,陸上油氣田勘探開發要大力發展能夠滿足沙漠、戈壁等特殊地區需要的技術裝備,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所需的高端裝備制造要瞄準智能化、自動化石油和石化裝備;非常規油氣田勘探開發中煤層氣、油砂、油頁巖等技術裝備也要取得重點突破。

  工信部規劃司發展規劃處處長姚珺指出,今后我國石油和化工裝備制造業將面臨4個新特點:即我國石油消費仍將緩慢增長,裝置大型化趨勢更加明顯,天然氣消費需求快速增加以及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加速。為適應下游行業的發展,他建議,上游裝備制造企業要聚焦智能鉆井系統,百萬噸乙烯、千萬噸煉油成套裝備,天然氣(頁巖氣)勘探開發裝備,深海油氣資源開發裝備以及油氣資源集輸裝備等高端裝備重點發展方向。

相關評論


自主創新驅動轉型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雖然目前石油和化工設備的國產化率已達到85%以上,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明顯不足。今后化工裝備行業要圍繞重點建設工程,以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乙烯、大化肥、大型煤化工等成套設備為重點,推進重大石化裝備國產化和自主化,為促進我國石油化工裝備發展作出更大成績。面對各類問題,提高產品質量仍是首要目標;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著力發展大型成套設備;及早契合現代煤化工、海水淡化、頁巖氣開發、節能環保裝備等新興領域的發展。

中國化工裝備協會專家趙敏:在未來行業發展中,油氣管道修建、煤制天然氣、煤制芳烴、煉化設備成套大型化等或將成為石化及化工裝備的重點任務。化工裝備行業應在煤氣化、可燃冰開采、深海水下油氣開采、高效換熱、高風險污染物削減等領域開展相關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應用工作,以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避免與同類企業在中低端領域的惡性競爭,從而化解產能過剩,帶動行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化工裝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陳柳欽:我們應加大石油和化工裝備行業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重大共性技術研發力度,在國家海洋油氣裝備、煤炭清潔轉化裝備、石油煉制工程裝備、天然氣長輸管道技術裝備、大型透平壓縮機組、輪胎先進制造裝備、石油和化學工業安全生產裝備等方面加快科研平臺建設,促進行業技術裝備水平再躍上一個新的臺階。業內企業應主動推進改革,依靠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同時要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市場,積極拓展業務渠道,做到調優結構、做強品牌,堅持推進裝備制造業的高端化。

中國化工機械技術動力協會理事長孫騰良:我國發展重大技術裝備應立足裝備制造業現有的技術積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重大技術裝備相對集中發展。同時堅持技術創新,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高我國終極技術裝備發展起點。

  石油和化工裝備企業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強制造業與金融業的融合,積極開展金融租賃等服務。要發揮科技創新的主導作用,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和全球化經營能力,為我國石油和化工裝備制造業走向世界提供強有力的技術裝備支撐。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