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產能過剩,被國家發改委列為2014 年度六大任務之一,同時也是石油和化工行業的難題,這在新常態下顯得更為突出。回顧2014 年, 多方共同發力,石化行業部分產品的供需關系有所緩和。2015 年,這種良好勢頭會得到延續嗎?全行業的過剩局面會明顯緩解嗎?化解產能過剩又會遇到何種新問題、新情況呢?
據了解,2014 年,石化行業部分過剩產品產能快速增長的勢頭基本得到遏制,產量也出現下降。其中尿素行業退出落后產能500 萬噸, 燒堿產能退出33 萬噸, 聚氯乙烯產能退出21 萬噸,電石行業淘汰落后產能192 萬噸。2014 年前10 個月化肥總產量同比下降13.3%,價格開始止降回穩,效益持續惡化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無機酸和無機堿制造業2014 年的利潤也實現了正增長。
業內人士表示,2014 年去產能化所取得的成果, 是政府、市場和企業三方共同發力的結果。一方面政府通過制定退出機制,將環保、能耗不達標的企業淘汰出局。例如2014 年初工信部公布的《電石行業準入條件(2014 年修訂)》,較老版而言,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 市場調控發揮重要作用。在產能繼續增加的情況下,化肥產量不增反減,雖然行業效益大幅下降,但這種市場調節機制大大加快了落后產能的淘汰速度, 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這也是今后去產能化的必然趨勢。同時,得益于技術的不斷突破和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工藝路線的優化以及下游產品的開發也成為企業化解產能過剩的一大突破口。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信息與市場部副主任祝昉告訴記者,目前,在市場資源配置的前提下,行業化解產能過剩的任務還十分艱巨。產能過剩行業不僅要嚴控總量,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淘汰掉落后的產能,抑制增量的暴漲,更重要的是要優化存量,加快過剩產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發展,延伸并完善自己的產業鏈條,為過剩產能“消腫”。
那么如何化解如此龐大的產能存量? 祝昉認為,兩化融合特別是優化生產工藝過程是存量資產進一步獲取優勢的紅利點。這種融合和優化建立在企業多去關注終端用戶的使用效果和需求的基礎之上。用戶的需求是新產品的研發動力,同時也可能成為存量部分新的利潤增長點。譬如,今年農業上一直在嘗試的滴水灌溉,在未來不僅有可能給水溶性肥料帶來商機, 同時也是PVC 管材利用的大好契機。再如,多個新機場建設提上日程和建筑節能對保溫材料的需求,都有可能助力某些行業的存量優化和消耗。
新增消費將成為行業發展新引擎。如曾深陷過剩泥淖的甲醇行業, 由于甲醇車用燃料、甲醇制烯烴、甲醇制芳烴等極具前景的新興消費市場形成,行業發展擁有了更加充足的動力。雖然目前對其市場走向預測不一, 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的下游產業的發展為過剩產能增加了可能的出口。
有證券公司預判,2015 年化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將會有所緩解。因為化工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為去產能提供了條件。特別是近些年來, 由于經濟增速下行,行業杠桿率居高不下,化工行業產能過剩情況更加嚴重,直接影響了新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化工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2014 年出現了下滑。這表明經濟轉型之中去產能化逐步進行,個別細分行業有望市場反轉。因此2015 年化工行業的基本面有望好轉,盈利指標有望改善。未來行業的整體估值水平有可能出現回升。
同時,2015 年,一些有利于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出臺也非常值得關注。例如新《環保法》的實施將使企業對違法成本與產品收益做出理性比較,這種情況下,一些污染環境的落后產能自然就會主動退出,從而改善市場供需關系。另外,國家對于部分產業的簡政放權在加大市場宏觀調節力度的同時,更傾向于使地方政府在審批項目時達到責權對等的狀態,這也有可能改善某些地方政府亂批、亂上項目的現象。化肥取消淡旺季、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等出口政策的調整,以及產業內創新成果的陸續應用, 也給2015 年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期待和希望。
不可否認,2015 年行業的發展依然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和挑戰,市場的波動會直接影響到行業去產能化進程。祝昉表示,我國的石化產品市場目前還處在波動期,并沒有達到穩定和平衡,這種供需的不平穩需要時間來調整和化解, 并非一蹴而就。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2015 年由于前期投資的后續釋放,產能過剩壓力依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