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S亞洲業務高級主管和首席經濟學家Rajiv Biswas近日表示,2015年中東地區GDP將增長3.1%,然而政治動蕩和反對伊斯蘭國家的戰爭為該地區的經濟前景蒙上陰影。近來國際油價的大幅下挫已經顯著減少了該地區的石油收入。但是該地區充足的財政儲備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將有助緩解這種負面影響。2015年中東地區各國經濟增速不同,其中卡塔爾將以6.1%的增速居首位,隨后的是阿曼(4.7%)、巴林(3.8%)、沙特(3.7%)、阿聯酋(3.4%)、約旦(3.3%)、科威特(2.9%)、伊拉克(2.5%)和伊朗(2%)。
中東地區的石化工業正面臨三重挑戰,其一是油價大幅下挫將導致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中東各國政府的投資減少,同將引發對下游項目經濟合理性的重新評估;其二是具有成本優勢的天然氣原料供應短缺;其三是來自美國頁巖氣為原料的石化項目以及中國煤化工項目的競爭壓力增加。
壓力一:油價大幅下挫
國際油價的持續大幅下跌正在抑制中東地區能源資源豐富國家的政府投資。
自“阿拉伯之春”爆發以來,該地區各國政府一直通過增加支出獲得民眾支持。大量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刺激了該地區石化產品需求強勁增長。國際金融研究所稱,受油價大幅下挫的影響,上述增速正在放緩,從而將影響到石化產品的需求。
卡塔爾能源和工業部長Mohammed Al-Sada表示,近來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下挫可能引發對該地區下游項目經濟合理性的重新評估。2014年11月23日在迪拜召開的海灣石化和化工協會年度論壇上,Al-Sada表示:“油價已經跌至過去四年多來的最低水平,引發對當前和未來石化產品價格可能受到影響的擔憂。因此,下游項目的經濟合理性預計將被重新審查、評估。”海灣地區的大多數石油下游開發項目,預計不會受益于與低油價關聯的原料成本下降,因為該地區多數項目以政府定價的天然氣為原料。
壓力二:天然氣開始短缺
中東地區尤其是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國家(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爾、沙特和阿聯酋)的石化生產商基于原油生產過程的大量廉價伴生天然氣為原料,建立了大規模并且盈利可觀的石化業務。GCC國家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基于乙烷原料的乙烯及其衍生物生產國和供應國,當前沙特的乙烷原料價格仍然執行75美分/百萬英熱單位的超低價格。但這些國家電力生產、海水脫鹽和工業應用領域對于能源需求的強勁增長大大減少了石化領域的天然氣供應。截至目前GCC最大的石化生產國沙特用于石化產業的天然氣配額一直沒有調整。因此,石化生產商只能被迫增加包括石腦油在內的液體原料來滿足原料需求。
海灣石化和化工協會秘書長Abdulwahab Al Sadoun稱,GCC六個成員國的石化工業的增速將顯著放緩,2020年前的年均增速將放緩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