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因價格持續下滑,煤炭作為煤化工產業原料顯得更為經濟可行,煤炭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發展能力、延長產業鏈,在下游其它產業普遍出現產能過剩、盈利狀況不佳的情況下,紛紛重新將目光對準了煤化工產業,企業發展煤化工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據不完全統計顯示,今年3月以來,已經有至少13個新型煤化工項目獲得發改委的“路條”。同時,由于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保增長壓力加大,地方政府對企業上馬煤化工項目也多持支持態度,傳統煤炭大省山西將現代煤化工列為戰略新興產業,寧夏、內蒙古、貴州等地也都在規劃煤化工項目。有業內人士甚至表示,煤化工重新開閘近在咫尺。為了規范和促進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為了避免對資源和環境造成重大負面影響,記者認為,有關部門應該進一步提高審批要求,謹慎放行煤化工項目。
首先,必須要充分考慮項目所在地的水資源容量情況。我國煤炭資源和水資源逆向分布的矛盾突出。按昆侖山-秦嶺-大別山劃界,北部地區煤炭資源占全國的90%,但水資源僅占21.4%。其中,晉陜蒙豫四省煤炭資源占有量67%,而水資源僅占3.85%。以上省區人均水資源量更是普遍低于全國2310.4立方米的平均水平,除去居民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和已有的工業用水之外,可供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已然不多。而煤化工,特別是現代煤化工項目又恰恰均是耗水量特別巨大(以煤液化制油為例:每生產一噸成品油,直接液化耗水5-6噸,間接液化耗水8-12噸。),重點發展現代煤化工又嚴重缺水的地區,“搶水”現象已經顯現。陜西投資上百億人民幣投資建設引漢濟渭工程,從陜南的漢江引水至關中屬于黃河支流的渭河,以置換陜北地區黃河用水指標;內蒙古則建立起水權交易制度,引導企業投資農業灌溉節水系統,將節省出的農業用水置換為工業用水。毫無疑問,用水指標緊張的地區,如果繼續跟進用水量大的項目,水的供求矛盾將會更加嚴峻。因此,國家有關部門需要根據各地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資源數量來合理規劃煤化工項目。
其次,有必要提高煤化工投資項目的資本金比例。固定資產投資資本金制度的實施,對于改善政府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控制企業投資風險和防范金融風險有著重要作用。2009年,國務院曾經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進行過有升有降的調整,煤炭、鐵路、公路、港口等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不同程度降低,鋼材和電解鋁項目資本金比例分別由25%和20%雙雙提高至40%,水泥項目也由20%提高至35%。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的調整,對抵御全球金融危機,同時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發揮了一定作用。按要求,目前除了電石和焦炭資本金比例為30%之外,其它煤化工項目和普通投資項目一樣,資本金比例仍然為最低的20%。相對較低的資本金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煤化工產業的投資門檻,不利于政府宏觀調控的實施,同時也增強了項目潛在的投資風險和金融風險。為了促進煤化工產業理性、健康發展,同時防范金融風險,有必要將煤化工項目的資本金比例提高至30%,甚至35%以上。
再次,應要求煤化工項目所需煤炭資源以市場手段獲取為前提。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傳統煤化工行業市場準入制度,但尚未建立現代煤化工行業的市場準入制度。盡管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等發布文件,提出了對現代煤化工行業項目規模限制、審批(核準)權限限制和資源消耗等方面的要求,但這不能代表市場準入制度,在當前煤炭產業政策引導下,市場在煤炭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大量煤炭資源以協議轉讓等非市場化方式低價流向了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某種程度上講,正是有了廉價煤炭資源做依靠,這些大型煤炭企業發展煤化工的欲望才愈發強烈,煤化工熱潮才會持續不退。因此,為了促進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為了使煤炭資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利用,也為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應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煤炭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有關部門在審批煤化工項目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應該堅決阻止資源轉化率低、煤資源和水資源消耗量大、二氧化碳排放不達標的企業進入。
另外,還應該重新核定各類煤化工項目的各種稅費優惠措施,重點對技術研發領域進行補貼支持,盡量減少其他方面的稅費優惠。誠然,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研發,我國已經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煤化工技術,但在技術集成化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包括產業鏈集成化技術和循環利用集成化技術等。從實踐來看,除煤制烯烴技術(DMTO)通過示范工程的檢驗是比較成熟的技術,煤制油間接液化技術通過了小規模生產取得成功外,其它現代煤化工技術,有的還在試驗階段,有的剛剛通過成果鑒定。對技術研發進行補貼,一方面可激發企業進行技術研發、升級;另一方面,也促使煤化工企業走市場化道路,適應市場競爭并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
只有對煤化工項目的上馬從嚴要求,才能使其進入一個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在當前經濟下滑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更要提高對項目的審批標準,謹慎放行。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