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與陶氏兩大化工巨頭合并重組案,最耐琢磨和最大的看點在于先合并再拆分,組建專事農業、材料科學和特種產品三大業務的公司,實現高度專業化運營。這種運作模式更加符合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凸顯了專業化運營的時代意義,給全球特別是國內兼并重組提供了一篇啟發性極強的“范文”。
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大都步入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有效需求不足、市場競爭加劇的弱勢運行周期。以原油為代表的資產價格嚴重貶值,石化業運營效率大打折扣。企業為維護既有市場份額或開辟新的需求端,均需要增加更多投入,其中包含不少本不該浪費資金的“負能量”。
杜邦與陶氏重組案中最可圈點之處就是將重疊業務進行合并同類項。企業間的業務重疊即意味著競爭,而將重疊業務整合進行專業化經營,可謂是將分力變為合力,必定產生1+1>2的效果:一是便于按照專業化方向集合兩家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共同打造競爭優勢更加明顯的專業制造巨擘;二是實現專業化后,原先的對手立即互化為一,先前在營銷中用于掣肘對方的“負能量”也隨即轉換為“正能量”,在充分鞏固與保全原有市場的同時,便于開辟新的目標市場;三是成本優勢凸顯,專業化必然促進集約化生產,對勞動生產率提高大有裨益,產品盈利水平也會大幅提升。
顯然,專業化更有利于資源配置,改善企業經營狀況,應該是當前困境中更多企業的明智選擇。而縱觀國內石化業并購案,市場配置資源和專業化重組始終是兩大弱項。一方面,許多案例都是地方政府扮演“拉郎配”,讓優勢企業兼并瀕臨倒閉的弱勢企業;另一方面,兼并重組缺乏專業化設計,囫圇吞棗,業務依然照舊,經營模式沒有改變,僅是攤子大了,許多優勢企業為此最終被拖累致死。
當今,全球經濟已步入高度融合階段,更大范圍的國際分工與合作模式日漸凸顯。而分工與協作恰恰是現代化大生產最典型的特征。隨著經濟發展,分工越來越細致,協作越來越密切。分工,實質是遵循專業化路線,每家企業都按照社會分工從事局部專業化生產,而不是崇尚“大而全”和“小而全”。協作,本質是大家一起構建產業鏈共同體,而不是推崇個體企業包打天下。
當然,跨行業并購并非不可為,而是要小心慎為,畢竟踏入未知領域,前途充滿變數。令人擔憂的是,國內許多企業對跨行業并購樂此不疲,并美其名曰延伸產業鏈。在他們看來,多收購幾家上游或下游企業就能打造如意的產業鏈。其實這是對產業鏈的誤讀。相反,這種發散的產業模式恐怕是有害的,因為“貪全貪長”并不符合專業化方向,“外行”操作可能會將企業引入歧途。比如,國內煤炭巨頭跨界大舉進軍新型煤化工產業,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由此可見,杜邦與陶氏重組案產生的巨大成本協同效益和業績增長協同效應,毫不夸張地說,主要是通過專業化來實現的。其商業價值正在于此,其啟示意義亦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