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神華萬州電廠為實現超低排放所采取的綜合除塵技術路線,對濕式靜電除塵器和管束式除塵裝置的工作原理及兩者的技術性能進行了比較和分析,同時就常規靜電除塵器除塵提效改造和吸收塔內部流場均布優化工作做了闡述,重點分析了管束式除塵裝置改造實施方案和運行效果,為其他火電機組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技術路線的選擇提供了有利借鑒和經驗支持。
關鍵詞:環保 電除塵器 吸收塔 流場優化 除塵 管束式 超低排放
1 概述
隨著環保要求日益提高,燃煤電廠煙氣除塵排放已得到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通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在燃煤電站煙塵排放控制領域,除塵設備和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煙塵排放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為加強環境保護、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國家環保部推行了新的環保排放標準,即《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23-2011),該標準允許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較2003年第二次修訂的限值更為嚴格。
一些發電企業為了爭取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積極與設計單位、環保企業進行合作,研究或引進一些能夠進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技術,如濕法脫硫后增加濕式電除塵器。通過一些電廠的應用和實施,排放濃度達到了更加低的效果,甚至優于燃機排放標準,“超低排放”技術得到了業內的高度贊賞。為進一步推廣和發展超低排放技術,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三部委下發了《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要求火電機組有條件的執行燃機排放標準(也稱為超低排放標準)。即污染物排放限值按照二氧化硫35 mg/m3(標,6%O2)、氮氧化物50 mg/m3(標,6%O2),煙塵10 mg/m3(標,6%O2)執行。
從環保角度而言,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的提出對于燃煤發電機組是一個重要課題和新的發展要求。神華集團作為央企,帶頭做好環保工作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要求在建項目嚴格按照超低排放的標準建設,重慶神華萬州電廠2臺1050MW機組作為2015年投產的項目必須按照集團公司要求,對煙氣排放的環保設施進行提效改造,實現機組的超低排放。
2 超低排放技術路線的選擇
2.1煙塵處理設施現狀
神華神東電力萬州發電廠一期工程建設2×1050MW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每臺機組鍋爐采用低氮燃燒器,同步配套建設兩臺三室五電場高效電除塵器,一套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裝置和一套SCR脫硝系統。其中,脫硫系統在設計時以最高含硫量的燃煤,即鍋爐校核煤種(含硫量0.8%)作為脫硫設計煤種進行設計,設計脫硫效率≥96%,SO2排放濃度≤76mg/Nm3。脫硫吸收塔由國電清新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設計供貨,采用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工藝旋匯耦合技術,不設GGH。工程實施過程中考慮燃煤含硫量的變化,脫硫系統又按含硫量為1.2%進行擴容設計,設計脫硫效率≥96.5%。
本工程設計煙塵排放濃度小于20 mg/Nm3,NOx排放濃度小于27mg/Nm3 ,SO2排放濃度小于47mg/Nm3。除脫硝設施外脫硫和除塵的設計指標與超低排放的要求差距很大,選擇合理的技術路線對煙氣處理設施進行改造已刻不容緩。
2.2提高常規靜電除塵器除塵效率的措施
為了提高除塵器的除塵效率,在除塵器的設計階段,就多次召開設計優化研討會,確定了電除塵的設計諸多細節,重點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增大截面,降低煙氣流速,提高除塵效率。
萬州電廠除塵器內部的設計煙氣流速為0.817m/s,停留時間為24.46s,煙氣流速的降低,意味著在煙氣量、電場長度不變的情況下,煙氣在電場內的處理時間延長了,除塵效率便能提高。截面積大一是可降低電場風速,延長煙氣在電場中的停留時間,減少振打二次揚塵,提高電除塵器的收塵效率;二是可降低煙塵對極板、極線的磨損沖刷,延長電除塵器內部構件的使用壽命。
2較大的比集塵面積,提高除塵效率,降低出口排放。
萬州電廠的比集塵面積設計數據為126.62m2/m3/s,較國內常規的除塵器相比,比集塵面積選的較大。一般情況下除塵效率是隨著比集塵面積增加而提高,一定量的比集塵面積是保證除塵效率的一個必要條件。因此,這一定量的比集塵面積是根據大量相類似工程的基礎上,依據科學理論推導得出的。同時,集塵面積大可從根本上克服高比電阻粉塵所帶來的惡劣工況對電除塵器高效運行所造成的危害。
標簽:超低排放改造技術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