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16年將重點做好八個方面工作,其中明確提到,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事關人民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強力推進,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
全國人大代表、永清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正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環境保護將以效果作為標準來進行考核,讓所有人都能參與到監督環境保護的考核中,這是“報告”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一大亮點。“這顯示了政府的決心,也看出了政府的壓力,對環保產業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但需要以市場為主,政府建立規范的市場規則。
最大亮點:
指標考核跨到效果考核
2015年全國環保部門全力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全國空氣質量總體趨好。去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同比分別下降3.1%、3.6%、5.8%、10.9%,“十二五”減排目標超額完成。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1%。“但目前的環境狀況與老百姓的要求和期盼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直言不諱。
2016年國家將重拳治理大氣霧霾和水污染。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后五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3%、15%、18%,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特別是治理大氣霧霾取得明顯進展,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
“優良天數比率超80%”被劉正軍看做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他解釋說,環境保護原來定的指標都是減多少量,今年卻具體說到了效果。這對于所有受空氣污染困擾的老百姓而言是一好事。“這種效果考核具有約束性,說明政府把自己放在了老百姓輿論監督之下,這也可以看出政府的壓力非常之大。”
“目前,中央在治理環境方面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重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董事長王小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標非常明確,可以看到國家“十三五”期間在環保領域的決心。“這對于從事環保業務的企業而言,確確實實既是利好又是挑戰。”
“為實現這一目標,其難度特別大,不是一般的大。”劉正軍從業內人士角度這樣評價道。
王小康告訴記者,“不做這行不知道,有些數據下降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投入,每一組數據的取得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我國的經濟總量太大,人口也非常龐大,這是現實。所以這種情況下,這是巨大的利好。”
代表委員:
政府建規則市場來說話
“十三五”期間,環保產業發展無疑是向好的。從2014年全國兩會結束到現在,國家圍繞環保出臺的政策法規文件達數百件,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不過,王小康也將環保產業的現實擺了出來。“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環保產業開放、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目前的競爭還不夠規范,或者說規范的競爭不占多數。這其中的政策,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還沒有真正的到位或者適應。”
“中央的措施非常嚴,但是到下面層層有衰減。”王小康坦言,“現實中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式還沒有徹底改變,中央政策到實實在在落地還需要時間,還需要更有利的措施。”在他看來,“其實政府把這個市場培育和建立起來,讓企業在這樣的市場中按照規則競爭,環保行業很快就會火起來。”
有著同樣看法的還有劉正軍。今年全國兩會,劉正軍就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強管理避免環保項目投標惡性競爭的建議》。他告訴記者,“環保產業原來很小,現在剛剛到了快速發展或者壯大的關鍵機遇期,那么這個市場就不夠成熟不夠規范完善,可能就會出現魚龍混雜現象,一些企業根本沒有能力來參與競爭卻進來了,因此這個時候政府就不應該缺位。”
劉正軍認為,“政府不僅要把市場游戲規則制定好,還需要有強有力的執行。如果說既有好的規則又有好的負責任的政府部門執行,環保產業就會發展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到,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因此,王小康多次呼吁,要重視市場作為配置資源決定性的因素,但是“十八大提出來后并沒有很好地貫徹執行。”王小康直言,“不希望給某些企業特殊的政策,靠市場優勝劣汰。但是現在環保領域很多時候是劣幣驅逐良幣,本來一個很好的項目應該由更優秀的企業做,但往往優秀企業落敗,歸根到底是因為規則不清晰,市場沒有完全開放,某些地方政府的干預等等,導致目前環保市場并不規范。”
王小康提出,“十三五”期間在環保領域要著重培育規范市場、開放市場、有序競爭市場的形成,這樣環保治理效果才會更好,中央各級政府的措施也會更好地落地。“那么優秀的企業就會生存下來發展起來,其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資源的更加優化。”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