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舉行的2016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張守志建議,大力推進黃河中上游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體系建設,維護地區生態安全。
他表示,“黃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區部分地區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堆積成山,不僅對大氣造成污染,對土壤、地下水更是長期性污染,如果現在不重視這一問題,不久的將來再治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的確,工業固廢對于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十分驚人。我們首先來看一組數據——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統計,京津冀地區每年建筑用石灰巖質砂石料總消耗約6 億噸,基本通過開山炸石取得,據估算炸藥爆炸排放大氣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大約相當于746萬輛小汽車的年排污量,超過北京市全部機動車的排放量。
也就是說,如果不重視工業固廢處理,我國生態安全狀況將岌岌可危;反之,如果將工業固廢有效回收利用,不僅會開拓千億元的環保市場,霧霾或許也不會頻亮“紅燈”。
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并發布的《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是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工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資源保障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不當處置與堆存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的治本之策。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是當前實現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更是確保我國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長遠的戰略方針。
目前,我國產生工業固廢的產業,大多集中在鋼鐵、有色金屬、發電、化工等重工業以及煤炭、礦產等采掘行業,主要的工業固廢品種有尾礦、鋼鐵渣、有色冶煉渣、赤泥、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電石渣等。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放緩,這些行業產能萎縮,固廢的產生量會相對減少,但隨著資源綜合利用政策的支持和技術的發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在不斷提高。
“十二五”初期,我國大宗工業固廢的年綜合利用量約13億噸,綜合利用率達43%,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值達到6000億元。截止到2015年9月底,我國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量已達12億噸,其中尾礦利用產生量約11億噸,利用量約2.2億噸;鋼鐵渣產生量約3億噸,利用量近2億噸;煤矸石產生量約 5億噸,利用量約3億噸;粉煤灰產生量約5億噸,利用量近4億噸;工業副產石膏產生約1.5億噸,利用量近1億噸。其中,水泥、混凝土行業利用廢渣量超過 9億噸,同比增加10%以上,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產值已達到“十二五”初期的年總產值水平。
建材行業身邊的“金礦”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原副巡視員黃建忠此前曾表示,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是工業領域資源綜合利用的主要任務。我國工業固廢用于建材生產原料超過15億噸,其中工業固廢用于水泥及相關制品超過5億噸,用于商品混凝土超過6億噸,總產值近5000億元。
可見,對建材產業而言,固廢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是建材資源的“金礦”。
據統計,當前我國工業固廢消納利用的重點領域在建材行業,以水泥行業為例,當前我國水泥年總產量已達到25億噸,以平均摻入20%的廢渣作為混合材計算,年可消納工業固廢5億噸。此外,很多新型墻體材料如紙面石膏板、加氣混凝土砌塊、透水磚等的工業固廢摻量已接近100%,工業固廢已成為建材行業的一大材料來源。
因此,大力發展固廢綜合利用行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1.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有效供應量,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2014年,我國從廢鋼渣中提取渣鋼約500萬噸,價值120億元以上;用于生產商品混凝土的水泥約占水泥總產量的30%,即2014年有7.5億噸水泥用于生產商品混凝土。以混凝土攪拌站平均每噸混凝土需配摻0.3噸廢渣計算,全國共使用 2.25億噸廢渣作為混凝土摻和料。而水泥行業年消納固廢達5億噸,兩項合計,我國混凝土行業和水泥行業2014年共利用廢渣7.25億噸,相當于節省了 7億多噸的水泥,按每噸200元的保守價格計算,相當于產生1400億元以上的價值。
標簽:工業固廢處理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