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子公司剛完成一輪數百萬美元的天使投資,但是,全國分公司的擴展步伐要緩一緩。”85后的創業者顧蕾將原本的“擴大再投資”戰略調整為如今的“融資”。
企業再投資意愿減弱,但并不影響顧蕾所在的城市無錫。2016年1-4月,無錫完成民間投資942.42億元,同比增長14.5%,增速較一季度加快了3.7個百分點。
同一時間,江蘇民間投資完成10367億元,占全社會投資比重上升到70.2%,增長11.2%,高于全社會投資1.7個百分點,對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在國資和外資相繼乏力的情況下,民間投資成為了當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近日,國務院促進民間投資專項督查第八督查組在江蘇省督查指導工作,江蘇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云峰向督查組表示,將全力暢通民間投資渠道,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讓民間資本“進得了門、成得了事、賺得了錢”。
有些PPP門檻過高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長江學者”劉志彪教授對當下的民間投資下滑表示擔憂。他認為,目前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處于向下一代傳承的階段,這一時期也是換擋期、調整期和陣痛期。
“與第一代企業主不同,第二代很多從初中開始就接受國外教育,所以回來接班后在熟悉環境的同時在企業發展上較為謹慎。”劉認為。
南京鼎利財富總經理楊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已不向房地產融資。投資項目已從面轉點,且單個項目的投資額度大幅度收縮,目前集中在生物醫療領域,更不追求資本市場表現,已有的不少投資項目在c輪投資中就直接退出了。”
國務院督查組在江蘇召開座談會時表示,有些PPP項目設定的門檻較高,民企難以進入。對此,某地級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PPP項目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投資有回報但周期長,因此很多民企不愿意進入。
江蘇住建委旗下從事PPP的南京卓遠咨詢公司總經理吳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一方面,很多項目之前已經談好了,中央提出做PPP,因此很多城市就有針對性地設置了準入條款;另一方面,大多PPP項目并不是城市的重大項目,而是可有可無盈利微乎其微,所以地方政府更愿意與央企國企合作。”
有地方領導在交流時就對吳健表示,不想在自己的任期內出現任何風險,與國企合作,可以推動更大項目,至少不會出風險。事實上,從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調研看,很多地方政府在PPP合作中設定的“注冊資本金10億元”條款就可以阻止一大批民企。
國內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揚子江船業集團董事長任元林在中財辦主任劉鶴調研時喊出了“先要確保活下去”。任元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要“切實解決非國有經濟的國民待遇”是他向劉鶴提出的建議之一。
江蘇民間投資占七成
10年前,江蘇民資、國資與外資呈現出“3∶3∶3”的格局,但到“十二五”末,這一格局已發生了顛覆性改變。
來自江蘇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江蘇民間投資年均增長15.9%,到2015年,民間投資完成31998億元,增長14%,占全社會投資比重達到69.8%,較2014年提高2個百分點。而2016年1-4月的最新數據看,這一占比已超過70%。
2015年,江蘇全省項目民間投資完成26265.3億元,比2010年增長139.9%,年均增長19.1%,比全部項目投資年均增速高2.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05.6億元,第二產業完成18853.1億元,第三產業完成7206.7億元,年均增速分別為10.4%、17.6%、24%。
從投資結構上看,民間投資的迅猛成長也意味著國企與外資的快速下滑。
以江蘇經濟重鎮無錫看,2016年1-4月,全市國有經濟完成投資243.43億元,同比下降9.1%,降幅較一季度擴大了7.4個百分點;外資(含臺港澳)經濟完成投資185.04億元,同比下降15.8%,降幅較一季度擴大了1.5個百分點。
外資的下降受制于國際經濟的大趨勢,本質上無法阻止外資的“候鳥天性”。對江蘇而言,尤其是蘇南地區,外向型經濟的持續發展受考驗正越來越嚴峻。
受訪的江蘇省國資委官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破產的舜天船舶案例可以看出,江蘇國企當下處于深度改革與調整期。而國企研究者宋文閣教授則認為,民間投資有不少是在空轉,因此數據上好看,但并未真正落地。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