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今年34歲的章彬斌,歲數不大卻已經是一個“老農民”,在稻田里摸爬滾打已經8年時間,水稻的種植過程,在他的腦海里已經滾瓜爛熟,他一個人承包種植了800畝水稻。擁有大學學歷,曾經還是個公務員的章彬斌,平時也愛自己修理農機,一來二去,家里的農機除了發動機,他都會修理,而這成了他自制開溝平整機的基礎。
“我種的這些地,都是機械化種植的,但是還是需要不少的人工。現在人工成本越來越高,怎么提高機械化程度,就是我琢磨的方向。”章彬斌說,今年過年前后幾個月,他搗鼓著幾臺用壞了的插秧機。
農閑時自制開溝平整機
在水稻種植中,有直播和插秧兩種方式,而直播因為比較省時省力更受歡迎,不過水田直播如果水位過高容易淹死種子,所以需要在田里開溝。
“以前都是人工給水田開溝,一畝地開溝要找很多工人,而且人工開的溝深淺不一,寬度也不夠,很容易就淤積回去了,起不到起壟的效果。”章彬斌說,開溝的質量對直播水稻的產量影響很大。
能不能用機器開溝代替人工呢?章彬斌首先想到的是去網上查詢有沒有類似的農機出售。“找了一圈,我發現網上賣的只有旱地開溝農機,水田使用的并沒有。”章彬斌說。
既然沒得賣,那就只能自己動手制作,章彬斌打起了他家報廢的插秧機的主意。他根據以前老式牛拉犁的方式,制作了一套工具,套在插秧機上面使用,既能平整土地,又能開溝。
“我這個開溝平整機,可以挖出標準的25厘米寬,15厘米深的溝,一塊地直接開一圈就可以了,開出來的溝非常標準,比人工挖的好很多。”章彬斌說。
一季稻可省下人工費2萬元
經過2016年新年前后農閑的3個月的制作,章彬斌的開溝平整機就初步完成了,而能不能成功運行,他心里也還沒有底,一切要在水田里見真章。
幾個月前,章彬斌開著自己的機器,開始了第一次試驗——給自家的直播水田平整開溝。田邊上,不少村里的種田戶,也饒有興趣地在盯著這個不認識的機器在田里耕作。
“剛開始,我們都搞不清楚他在干什么,后來看到一條條的溝出來之后,才發現是水田直播開溝用的,很方便也很省力。”黃巖后宅村村民王大伯說。
很快,章彬斌自制出了一個平整開溝機,成了遠近皆知的事情,不少農民都找到了他,讓他開機器來給自己的稻田開溝,而章彬斌也欣然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我算了一下,有了這個開溝平整機,我每天可以少請十幾個員工來挖溝,光平地開溝這一項,我一季稻能夠省下人工費2萬多元。”章彬斌說,目前,他已經向國家申請了自主發明的專利。
除了開溝平整機以外,章彬斌還改裝了施肥機、烘干機、研磨機等不同的農機,不僅把自己報廢的農機重新利用,而且大大地提高了種植效率,降低了水稻的生產成本。
(來源:機經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