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裝網訊】農村電子商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2015年,國務院與國家部委關于農村電商政策的制定與出臺達12個之多,在國家、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我省農村電子商務取得突破性進展,有力推動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創業創新。
浙江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特點分析
市場規模持續增長
2015年,我省實現網絡零售7610.62億元,同比增長49.9%;其中,縣域網絡零售額占網絡零售總額的45%以上。全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304億元,比上年增長69%,居全國首位;共有各類農產品活躍網店近1.5萬家。
參與經營主體增多
在阿里巴巴、京東等龍頭電商企業迅猛搶占農村電商的同時,省內諸如趕街等電商企業也不斷參與競爭。與此同時,通過完善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引入專業的服務商、引導傳統企業電商化轉型、促進中小企業融合壯大、建設區域性農村電商平臺等舉措,農村電商經營主體的參與度大大提高。同時,政府部門加大在電商人才或就業支撐方面的培育力度, 2015年全省共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培訓超1500場,培訓人數超過50萬,職業經理人200余名,電商創業氛圍濃厚,逐步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金字塔形的電商主體結構,農村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不斷完善。在2015年評選的浙江農村電子商務示范單位和個人中,浙江興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20家企業被評為省農村電商龍頭企業,20人被評為省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帶頭人,40人被評為省農村電子商務創業示范青年。
農村電商建設整體質量取得明顯提升
隨著農村電商的快速普及與推廣,電商村級服務點布局已從“提量擴面”向“量質并舉”轉變。電商企業更注重農村電商服務點的質量建設,通過規范流程、強化物流配送、線上線下結合的宣傳活動等一系列手段,加強用戶體驗度。目前,全省農村已經建設了1萬個電子商務服務點和一批縣級電子商務配送和服務中心,啟動了“電子商務進社區”、“電子商務服務體系”、“跨境電子商務”等試點城市創建工程,使農村電子商務應用不斷普及深化。在農村電商網絡建設工作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浙江省出臺了《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管理與服務規范》。該標準的制定與發布促進了農村服務站點不斷創新管理模式,提高站點的服務質量;確保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的經營公平、公正、公開,促進了服務站點統一規范、健康發展。
產業集聚成效顯著
根據阿里巴巴發布的“2015中國淘寶村名單”,我省共有280個“淘寶村”、20個“淘寶鎮”入圍,村、鎮數量分別占全國總數的35.9%和28.2%,淘寶村數量居全國第一。我省“淘寶村”從2013年的8個發展至2015年的280個,呈井噴式爆發,總數超出第二名的廣東省123個,全省11個地市都出現了“淘寶村”,首次實現全覆蓋,其中金華、溫州56個,并列全國第一,臺州、杭州、嘉興均入圍全國前十。據統計, 280個“淘寶村”中,從事電商及相關行業達18.5萬人,占所在村人口總數的近30%,共開設網店32969家,全年銷售額達251.94億元,村均網絡銷售額7200萬元,店均銷售額76萬元。根據阿里研究院數據顯示,2015年義烏在全國25個淘寶村集群中名列第一,是全國網上創業最活躍的縣級市,內貿網商密度、零售網商密度、網購消費者密度三項指標在全國縣(市)中均排名第一。目前,義烏作為國家統計局批復的首個國家級縣域電子商務大數據應用統計試點,編制了全球首個區域電商發展指數,這有利于進一步集聚全球電子商務資源,為義烏增添了又一張絢麗奪目的“名片”。
2015年浙江省各地市淘寶鎮淘寶村分布
配套支撐漸成體系
“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實施以來,農村電商支撐配套建設加快。2015年底浙江省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共入駐企業620家。依托省級平臺,全省新建29個縣級公共服務中心,3688個村級服務點,分別同比增長96.7%和82.1%。其中,280個淘寶村已建成農村電商公共倉儲中心48個,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01個。形成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公共服務體系,為我省農村開展電子商務提供了完善的信息、交易、結算、運輸等全程電子商務服務。
浙江省農村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
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
隨著農村分工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全省農村經營主體呈現多元化,但組織的系統化程度較低。這與我國長期以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為基礎的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有關。作為農業生產和經營主體的農戶,數量眾多但分散化。大量農戶自產自銷,農戶以個體力量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低,導致在農產品等交易談判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重要的組織機構,雖然提高了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但目前規模尚小,層次低,市場覆蓋率不高,同時,受到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因素的限制,農民專業合作社難以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面指導和技術支持。這種小生產方式、小規模經營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阻礙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
農村冷鏈物流技術相對滯后
由于我省農村地區多山地、丘陵等地形,村落分散不集中,快遞直接配送到村里成本高,部分地區公共倉儲配套落后制約了當地電商發展水平。此外,由于我國僅有10%左右的生鮮農產品納入冷鏈系統,與發達國家80%-90%生鮮農產品進入冷鏈系統形成巨大差距。加之農產品的生鮮冷鏈技術沒有得到廣泛應用,物流模式還有待探索,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配送中心等重要物流節點缺乏必要的冷藏保鮮設施,導致農產品全程冷鏈的比例較低,果蔬的冷藏運輸率僅為15%,在運輸過程中出現嚴重損耗。
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
2015年,全省頒布的8個電商標準中,僅1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管理與服務規范》涉及農村電子商務,在農產品質量、包裝、物流、專業人才、涉農平臺管理等方面標準不夠完善,致使農產品品質難以保障、很多不符合標準的劣質產品輕易流入電子商務交易市場。農產品標準化的欠缺,嚴重影響了農村電商有序、規范開展。
浙江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展望
總量平穩增長,增幅相對穩定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等項目的全面實施,農村電子商務呈現爆炸式發展趨勢。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得到快速釋放。未來幾年,農村電子商務將會進一步普及至交通、通訊等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區,農村電子商務將繼續保持近幾年來的發展勢頭。同時,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縣域和鄉鎮企業、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觸網。因此,農村電子商務將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打通城鄉通道,力推農產進城
目前,大多數縣域依靠已有的基礎在“工業品下鄉”的路上走得比較遠,但是在挖掘農村資源,激活農村消費潛力,實現“農產品進城”的路上前進得比較慢。很多時候問題主要還是出現在倉儲、物流以及配送。隨著全省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的建設以及不斷優化農村電商發展環境,“農產品上行”將是今后農村電商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個縣域應當積極推動農村優勢資源更好地賣出去。
創新發展模式,促進多元發展
當前,農村電子商務基本處于“開店-賣貨”形式,模式較為單一。未來,農村電子商務將呈現多元模式發展,發展農家生活體驗、民宿旅游、農家樂餐飲、果蔬采摘等O2O模式。同時,通過地方上整合資源、統一形象包裝、統一質量標準、建立產品溯源等形式,大力推動電子商務線上品牌建設。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