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鋼鐵產能已超過10億噸,占全球鋼鐵產能的一半。在全球性鋼鐵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中國要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1.5億噸。作為我國供給側改革重中之重的鋼鐵去產能,年底如何完成今年任務?
截至7月底,全國28個產鋼地區和中央企業累計完成壓減煉鋼產能2126萬噸,僅完成全年鋼鐵去產能目標任務的47%,而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日前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一文,再度表示要全力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稱化解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相關工作正在有序進行。9月中旬以后,國務院將派出15路督查組,赴各地督查。
而問題的關鍵是,2016年時間早已過半,但任務完成尚未過半,甚至有些地區鋼產量有增無減。到年底各地能完成鋼鐵去產能的任務嗎?對此,業界不無擔憂。
筆者認為,距今年年底已不足4個月,要想把鋼鐵去產能進行到底取得實效,至少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其一,強化完善中央頂層設計。
客觀說,中央已出臺了一整套去產能的系列政策法規,如果各地政府企業堅決徹底不折不扣地加以貫徹執行,去產能的艱巨任務有望如期完成。而在一些涉及政策法規的重大舉措上,地方政府和企業應審慎為之。比如,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曾披露“要組建一批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的消息。與此同時,還有傳聞稱首鋼與河鋼合并后將組成“北方鋼鐵集團”,與由武鋼、寶鋼合并組成的“南方鋼鐵集團”分庭抗禮。誠然,大型鋼企合并可實現強強聯合,提高產業集中度,但也很可能會對鋼鐵市場形成壟斷。況且,由于大型鋼鐵集團管理層級較多,反而會導致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下降,使去產能工作受到影響。加之下崗職工安置、資產損失補償、銀行壞賬和“僵尸企業”清出等所有難題,中央高層應強化完善頂層設計,使去產能實施更加科學落地。
其二,強化問責機制,加強執行力。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向各地發文,年底將就去產能工作成效向鋼企所在地政府問責。關鍵是要強化問責機制,加強執行力。公眾難免沒有隱憂,年底問責會不會又像一些其它問責一樣,“認認真真走過場”?所以,期待國家發改委年底問責能真正動真格的,從現在起就要警鐘長鳴,提前提醒那些離去產能指標差距較大的地方政府和所在鋼企,加速去產能進度。更重要的是,國家發改委應務必不打折扣地對未達標地區政府堅決問責,依法依規嚴肅處理,這是非常關鍵之舉。否則,去產能任務很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也會大為減弱。
其三,鋼企切莫再“占小便宜吃大虧”。
與中央去產能政策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時下,由于鋼材價格短期內的一路上漲,一些鋼企居然還在滿負荷生產,甚至一些本應去產能的鋼企產量不降反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僅今年6月,我國粗鋼產量6946.9萬噸,同比增長1.7%,日均產量環比增長1.82%,創下單月歷史最高水平。即便有的鋼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臨時關閉并暫拆裝置,但早盤算著等風頭過去還可以再開工廠、讓裝置繼續運行。況且,就算是一些鋼廠產量下降,也不代表產能已經被順利去除。因為一些鋼廠許多機器雖然閑置不用,其實產能還在。奉勸那些還在貪圖一時之利頂風高產的過剩產能鋼廠,趕快收手突破新的增長點吧。否則,必將“占小便宜吃大虧”,得不償失,滿盤皆輸。
(來源:互聯網)標簽:鋼鐵去產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