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10月,拉斯克、諾貝爾等涉及醫學的國際獎項都將陸續頒布。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政策引導,醫藥行業內部發生了明顯分化,以體外診斷和血制品為代表的醫藥新興產業在資本市場上越來越受到資金關注。
“諾獎”頒布有望引發醫藥主題行情
根據諾貝爾獎委員會網站的消息,2016年諾貝爾獎揭曉儀式將于10月3日起陸續頒布,其中生理學或醫學獎將最早公布。作為全球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科技獎項,諾貝爾獎的公布會對涉及生物醫藥等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指向產生重大影響,而A股市場也會因此掀起一波相關概念炒作熱潮。如2015年,我國藥理學家屠呦呦女士因發現抗瘧藥物青蒿素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使得市場資金借機在當時的A股市場上掀起了一輪生物醫藥和基因測序炒作熱潮,特別是醫藥細分領域的基因測序,該板塊在2015年9月中旬至年末,整體漲幅超過了20%。
今年9月13日,號稱“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在美國揭曉,其中“人與動物對氧氣含量的細胞感知機制”研究獲得基礎醫學研究獎,“丙型肝炎的“復制子”系統及其藥物研發”研究獲得了臨床醫學研究獎。據了解,拉斯克獎是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的風向標。從歷史“拉獎”與“諾獎”的獲獎間隔時間來看,同年獲獎的概率最高,本次公布的拉斯克獎有較大概率獲得今年的諾獎。在本次獲獎中,三位科學家闡明了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含量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一個重要的信號機制。缺氧誘導因子(Hif)是低氧相關基因的轉錄因子,其含量與氧濃度高度相關。在低氧環境下,易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例如腫瘤、心肌梗死、中風和外周血管疾病等,這一信號機制的發現對未來相關疾病的藥物研發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樣,今年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涉及重要抗丙肝藥物“索非布韋”及“Harvoni”(索非布韋復方、丙2代),超出先前預期。目前,該藥物價格過于昂貴,市場亟待其仿制藥的誕生。目前國內海正、華海、科倫、萬邦等公司均已獲批開展臨床試驗。6月28日,吉利德最新抗丙肝藥物Epclusa(丙三代)獲得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1~6型丙肝,有望對前兩代藥物形成替代。
對于今年拉斯克獎和諾獎可能帶來的醫藥板板主題投資機會,匿名醫藥資深研究人士認為,從本質上講“諾獎“的頒發與A股醫藥市場實際關聯性并不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每年的四季度,A股市場中都不乏有借此題材去炒作醫藥股主題的行情,如精準醫療、單克隆抗體、細胞免疫治療、仿制藥等帶來的主題性投資機會。
體外診斷行業步入高景氣期
資料顯示,我國體外診斷行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發展初期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與國外差距很大,主要以學習和模仿國外試劑為主。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我國體外診斷行業現已具備一定的市場規模和基礎,目前處于快速成長期,市場前景廣闊。2013年,國內體外診斷行業的市場規模已增長到230億元左右,機構預計未來5年內,我國的體外診斷市場規模年均增幅將在15%~20%之間。
就業績增長的具體原因來看,體外診斷行業上市公司收入和凈利潤實現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上市公司在前期并購實現了利潤并表,為公司的業績帶來增長。如迪瑞醫療收購寧波瑞源之后,業績表現良好,同時與公司原有業務形成協同效應,推動公司營收增長。迪安診斷投資收購浙江美生,從高端體檢業務切入健康體檢,上半年已實現收入1262萬元,未來有望為公司積極貢獻業績。
就目前來看,在體外診斷產業鏈中,生化診斷是國內體外診斷領域中起步最早,發展比較成熟領域,由于生化診斷技術相對成熟,檢測項目及對應的試劑品種相當齊全,臨床認可度高,且檢驗成本低,因此作為醫療檢測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各級醫療機構中應用最為廣泛。在我國,診斷試劑(儀器)生產企業大多數集中在該細分領域,從市場競爭上看,企業主要分為三個層級:一是具備儀器 試劑生產能力,比如進口的羅氏、雅培、貝克曼、西門子,國產的邁瑞、科華、迪瑞;二是只生產檢測儀器,有日立和東芝,國內基本沒有;三是只生產生產試劑,主要是國內企業,如邁克、美康、利德曼、九強、西隴科學。
血制品行業迎來量價齊升
今年上半年,整個醫藥工業領域增速出現了明顯放緩。從2016年中期業績來看,醫藥行業在盈利能力持續提升的同時,整體營收處在低增長區間。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醫療服務、醫藥商業、醫療器械和生物制品營收維持較高的行業增速,而化藥、中藥等相對成熟品種則保持低速增長,原料藥和生物制品板塊因受維生素和血制品的提價影響,迎來上升周期,短期業績爆發,成為今年醫藥板塊景氣度最高的細分領域。盈利上,上半年化學原料藥、化學制劑和醫藥商業表現較好;中藥板塊整體表現差強人意,原因在于占比較大的中藥注射劑品種近年來持續受到了政策打壓,量價齊降,短期下滑趨勢難以扭轉。
在市場表現上,剔除今年剛上市的新股,可以發現今年漲幅居前的醫藥股大多處在景氣度向上細分領域的血制品和化學原料藥企業中,而跌幅居前的則是一些業績不達預期的題材股居多。這種現象說明在實體經濟增長放緩、投融資收益率降低的大環境下,投資者開始注重業績增長的確定性和持續性。
在醫藥行業細分行業的業績表現上,血制品行業今年中期業績“一枝獨秀”,板塊中多家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速都達了30%以上。前述研究人士表示:“今年以來血液制品價量齊升形成了可持續的投資主題,預期血制品行業正步入持續兩三年的‘黃金期’。量價齊升促業績靚麗,行業成長空間很大”。
其實,分析血制品行業持續向好的原因,可以發現根源還是“供求失衡”。因2011年貴州省關停轄區內16家單采漿站這一突發事件大大減少了全國單采血漿的供應,造成我國臨床用血液制品的嚴重短缺。據國家衛計委統計,僅2015年國內獻漿量為5700噸,而血漿潛在需求約為1.4萬噸,供需缺口明顯。而隨著國內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下,血制品供需缺口現象顯得更加明顯。正是在此大背景下,隨著發改委在去年5月《關于印發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意見的通知》中對包括血制品的藥品政府定價(從2015年6月1日起)予以取消,今年上半年,福建、江西、廣西的血制品招標中,開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價,有些品種的提價幅度甚至超出了市場預期。
相關業內研究人士判斷,隨著我國部分省份漿站審批態度的轉暖,以及血制品零售價格的放開兩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血制品企業量價齊升將會持續推進業務增長,未來血制品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有望繼續保持較快水平,毛利率、凈利率也均將呈現上行趨勢。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