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最新完成的復雜有機廢氣處理一體化設備,對于電子、家具等行業產生的有機廢氣,凈化率可以達到95%以上。”站在巨大的儀器前,東莞市華聯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鑫非常自豪,從2007年開始研發相關的技術,到產品的問世,漫長的時間讓他形成了企業要做“品牌”、做“百年老店”的信心。
作為制造業名城,東莞存在不少印染、化工、電鍍、造紙高污染行業,隨著東莞加大環保力度,企業需要對工業污水、廢氣等進行處理,環保事業從而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在新興產業的巨大商機面前,東莞環保產業缺乏自有技術、制造業相對落后,在發展之路上,企業“進”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退”則要靠價格戰等手段繼續無序競爭,企業應當何去何從?
發展勢頭迅猛但存隱憂
2004年到2011年,東莞市環境服務業收入達到11.04億元,7年增長了近7倍;資源循環利用產品銷售總值則從115億元增加到411億元。但東莞的環保產品制造業基本還是處于以模仿和引進環保產品制造為主的初級階段。
過去的十年間,東莞環保產業發展進入了一條快車道。
根據東莞市環保產業促進中心提供的數據,東莞的環保產業目前涵蓋了環境服務業、環保產品、環境友好產品和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制造業等多個領域,其中環境服務業和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制造業發展較快。據統計,2004年東莞市環境服務業收入總額僅為1.65億元,到2011年收入總額迅速增加到11.04億元,7年內增長了近7倍;資源循環利用產品銷售總值則從2004年的115億元增加到411億元。
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規劃,到2015年底,東莞要培育出年產值超億元環保企業15—20家,實現全市環保產值750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1.9%。
不過,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東莞的環保產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可以說,目前東莞的環保產品制造業基本上處于以模仿和引進環保產品制造為主的初級階段。”東莞市環保產業促進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大部分小而分散的環保產品制造業企業技術裝備相對落后,專業化水平較低,技術含量不高,產品缺乏特色,市場競爭力弱,企業實力差、規模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
此外,由于市場競爭并不充分,一些擁有核心技術優勢的企業并未得到良好的發展機會,而一些掌握了一定資源的企業則發展壯大,并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擁有技術的民營企業。
圣源環保董事長熊冠華說,環保產業的許多大訂單來自政府公共工程,由于民營企業整體實力一般,在環保產業市場上無法與一些國企和大企業競爭,使得民營企業只得接一些小訂單,成長空間有限。
“外腦”占據東莞環保市場
在東莞市環保公眾網上公布的《環保工程專業承包單位及從業人員信息采集公示表》中,在東莞具有環保工程專業承包資質的22家企業中,只有兩家“莞產”。而東莞燃煤電廠的脫硫除塵、降氮脫硝、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技術裝備等關鍵技術基本依賴引進。
在東莞市環保公眾網上公布的《環保工程專業承包單位及從業人員信息采集公示表》中,在東莞具有環保工程專業承包資質的22家企業中,只有東莞市華聯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東莞市紅樹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兩家“莞產”,其余20家來自廣州、武漢、廣西、江西、浙江等全國各省市。
“目前,東莞燃煤電廠的脫硫除塵、降氮脫硝、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技術裝備等關鍵技術基本依賴引進。”東莞環保產業對“外腦”的依賴程度,讓東莞治污的資金流傾瀉到更多擁有治污技術的地方,留在東莞的只有冰山一角。
以環保資質機構為例,到去年底,東莞共有26家企業取得了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僅東莞市環境保護技術服務中心一家單位取得了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相對于龐大的項目需求,不少環評報告都由廣州、深圳等地企業承擔了。
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本地多數的環保企業競爭也停留在低端,部分甚至不具備法定資質的企業也進入了市場,不正當競爭現象比較普遍。
政府在鼓勵企業獲取資質和建立平臺。產業促進中心負責人說,在環保工程這一塊,企業的所得一般占項目投入的3%—5%,在7月份,中心還下發了通知,鼓勵有關企業積極申報資質。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