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真正創造價值的產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供給能力和社會財富的源泉。當前,安徽省仍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安徽省工業面臨“做大、做強、做優”三重任務。以工業強省建設支撐實現創新型“三個強省”目標,需要全省上下、社會各界戮力同心、合力同行。安徽省政協日前舉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界別協商會,與會委員們通過調查研究,就安徽省傳統產業中存在問題和不足,紛紛建言獻策,提出了很多卓有見地的意見建議,受到了安徽省政府有關領導的重視。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和主陣地,傳統產業仍然是安徽省財政貢獻的大戶,吸納就業的大頭。一組數據說明了情況:鋼鐵、煤炭、有色、化工、醫藥、建材、機械、紡織等傳統產業增加值仍占全省工業總量的75%,實現利潤占65%,創稅占80%,吸納就業占80%左右。
面對宏觀經濟調整大背景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發奮圖強的安徽省傳統產業如何應對產業升級,補齊創新能力不強、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產品質量和服務跟不上升級變化“短板”,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路子,重新定義“安徽制造”,以實現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安徽視察時提出在中部崛起中闖出新路的殷切期望,是擺在全省面前的一道緊迫而重要的課題。
把政府決心轉化為企業行動
作為“調轉促”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將有助于產業結構優化,實現工業提質增效。2016年,安徽省將組織實施技改項目3000項以上,其中投資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000項以上,完成技改投資6000億元以上。整個“十三五”期間,要實現規上企業技術改造全覆蓋,完成技術改造投資4萬億左右,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民進安徽省委通過調研指出,目前工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但有些人對“去產能、去庫存”更在意,認為傳統產業去產能的任務已經非常艱巨,比如目前安徽正在壓減鋼鐵產能有400萬噸左右,結合轉型升級,低效產能削減壓力較大。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降成本、補短板”,還要求在產品端增加新的高品質供給。
相對“去產能、去庫存”而言,“降成本、補短板”要求的技術含量更高,要求的眼光更長遠。而這恰恰是制約安徽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重要因素,畏難觀念抬頭,寧愿裹足不前,也不愿冒風險一搏。
因此,把政府的“雄心壯志”轉化為企業的切實行動是當務之急,這需要傳統產業的企業經營者轉變觀念,抓住“逆風而行”、“彎道超越”的大好機遇,敢于創新、勇于擔當,重鑄安徽經濟“脊梁”。
健全產業轉型升級政策體系
從政策層面來看,發力點還需要精準。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指出,像安徽省制定的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安徽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程實施方案》,還不夠具體。到底是管理水平改造升級、固定資產改造升級、產品的更新升級,還是生產工藝技術水平升級?不明確容易導致著力點分散。
九三學社安徽省委建議,可借鑒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做法,將傳統產業的產品更新和設備更新作為改造升級的重點范圍。以生產競爭力強的產品為重點,發揮專業化優勢,緊跟技術發展新趨勢,提升產品質量,降低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針對影響產品生產的關鍵和薄弱環節,對設備等固定資產進行改造升級。通過產品更新和設備更新來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是高效且節約成本的好做法。如長城哈弗H6汽車產銷好,主要是因為企業集中力量做強SUV產品,而非其他產品和轎車項目,這樣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會更加集中高效。
從全省范疇來看,今后安徽省需要加快系統推進產業轉型發展的頂層設計,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若干意見》。安徽省政協調研組建議,《意見》應明確推動安徽新一輪轉型發展的指導思想、重點任務和主要目標,并將《意見》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相關部門和各地市,進一步深入研究、細化方案,構建系統完備的產業改造升級轉型發展政策體系。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并舉
“兩條腿協調并進,才能走穩走快走好。”在經濟轉型發展中,政府仍要重視傳統產業的基礎性作用,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二者不可偏廢。鑒于資金是企業技術改造活動中最具決定性的投入要素之一,張德山委員認為,要從要素供給上統籌考慮協調推進對傳統產業的關注和支持,可借鑒發達省份從財政上加大對技改資金的投入。
如廣東省實施普惠性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對技術改造項目建成后新增稅收的地方留成部分,省市縣分別按60%、50%、40%返還企業,連續執行3年。2015年-2017年三年安排238億元,推動企業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
農工黨安徽省委建議,安徽省今后應逐步提高技改投資占全省所有投資的比例,推動現有各類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爭取到“十三五”期末,使本質上屬于創新性投資的技術改造投資占全省各類投資的比重逐步達到50%左右,從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目前,傳統產業對安徽省經濟支撐作用仍然突出,因此安徽省應堅持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統籌并舉,加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支持。安徽省臺聯認為,關鍵在于傳統企業一定要具備創新基因,很多時候創新是在否定過去成功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創新要讓企業有生命力,在市場上有競爭力。高度重視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就是既要重視增量資本的科學投向,又要重視存量資本的優化提升,真正做到轉升并重。
安徽省臺聯建議,今后應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列入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的考核目標,進行量化考核。對傳統產業實行分類指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優化產業扶持政策,提高各類項目資金的產業覆蓋面。研究土地置換的相關政策,幫助有重大技術創新的企業突破土地瓶頸。
以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
在轉型發展走向上,農工黨安徽省委認為,今后安徽省要以智能化為引領,推動企業實施新一輪技改。通過智能化為引領,在全省范圍內探索建設一批智能化制造單元、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及智能制造工廠試點示范單位。通過加大智能化提升改造的資金投入,制定細致的智能化提升改造方案,推動智能化作為各行各業,尤其是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技術手段和技術路徑。
九三學社安徽省委認為,安徽省應以《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為指導,大力開展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加快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建設等,推動“智能制造”。大力整合省內公共服務資源,積極構建包括智能制造與系統技術研究中心、公共服務平臺、物聯網示范中心等服務平臺,涵蓋技術研發、市場服務、投融資、人才、業務代理等各領域,著力培育“智造”生態產業鏈,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
加快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是著力點。民盟安徽省教育委員會委員、巢湖市政協委員張磊建議,通過大規模運用信息技術,來帶動和提高安徽省傳統產業在產品研發、設計和創新上的能力,提升安徽省傳統產業的經營和管理效率,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傳統產業企業的競爭力,推動安徽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
“今后尤其是要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自動控制系統和裝備為重點,支持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核心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以及重大智能制造集成裝備等領域的技術突破,提高傳統制造業重大技術裝備自動化成套能力。”張磊說。
“安徽制造”呼喚更多“徽匠”
在經濟轉型升級的當口,提高安徽制造服務水平,實現向制造強省的轉變,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一線技工的創造性勞動,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弘揚“工匠精神”來提升安徽省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九三學社安徽省委認為,專注、堅持、精準、務實的“工匠精神”,將是更多安徽品牌在歷經風雨后依然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與品牌魅力的“動力源”。
民進安徽省委指出,推動“安徽制造”新跨越,安徽省在傳統產業拔尖人才、專門人才、創新人才和高素質職工隊伍培養上必須有新的突破。建議在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過程中,重點強化對技工、廠長、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等四支不同隊伍的分類培訓,要將輪訓制度常態化,促進觀念和知識的適時更新,建立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
“目前,高技能人才總量、結構和素質還不能適應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特別在制造、建筑等傳統產業領域,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已成為制約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的瓶頸。”合肥市政協委員梁邦屏為此呼吁,安徽省傳統產業的提質增效需要“工匠精神”,沒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不可能創造出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要經過長期培養的。這方面還需要政府持之以恒做好人才培養工程,因為產業職工隊伍的綜合素質決定了產業改造升級的最終成效。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