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肝臟病學期刊上,來自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可以為非侵入性肝損傷測試提供一種新的方法。MRI可以被成功用于估計肝臟疾病。
MRI技術可無創監測非侵入性肝損傷 肝硬化是由于長期的肝損傷引起的肝臟瘢痕化。患者通常需要肝移植才能夠生存。 這種瘢痕的形成可以阻止血液在肝臟中的有效流動,導致肝臟循環中壓力增加并引起食管和胃中靜脈曲張。這種情況對于患者來說可能是危及生命的。 脂肪肝,酒精肝發展的后期都可能形成肝硬化,最終可能發展為肝癌。肝硬化已經屬于肝病的不可逆階段。所以尋找無創檢測肝硬化的醫學方法對于患者的早期診治很重要。 醫生目前主要通過將一個長導管通過頸部靜脈進入肝臟來測量這種壓力。這種高度侵入性檢測方法費用昂貴,并且可能伴隨并發癥。 由諾丁漢大學消化病疾病生物研究所專家主導研究開發出使用MRI來評估肝臟循環的壓力情況的新技術,以判斷肝硬化程度。這種技術是無創的,可以廣泛應用。專家稱,這種掃描技術可以為門診患者檢測出肝臟損傷程度,以便確定治療方案。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