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肅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1.18%,標志著甘肅省農業生產方式總體進入了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這是甘肅省農業發展進程中一次重大變革,具有里程碑意義。新階段最鮮明的特征是,農業機械化支撐農業發展的功能越來越強,領域越來越寬,發展環境越來越好。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新要求。這需要我們深入分析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機遇和新挑戰,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農業建設要求,不斷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發展提檔、向高質高效轉型升級。
從需求結構看,農機化發展要適應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變化,滿足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對農機技術、裝備的新需求,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一是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農機化提出新需求。農業產業從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向養殖業、加工業的各領域各環節拓展,迫切需要農機化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比較效益、增強競爭力。二是新型經營主體對農機的需求向提高質量效益和全程配套轉變。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農機化與規模經營相互促進,需要滿足農業生產對優質農機產品的需求,提高作業效率,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三是農業綠色發展、安全發展需要農機化技術和裝備支撐。高效節本、綠色環保、智能安全正在成為農機技術創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的基本導向。
從供給結構看,農機化發展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兩方面的作用,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要滿足這一轉變,就需要我們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科技有效供給能力,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大農機技術創新力度,由大田作物向農業全領域拓展,由耕種收向產前產后延伸,由單項技術向集成配套和系統解決方案轉化,適應農藝改進的基本要求,加快品種、栽培的機械裝備配套。同時,還要切實提高農機裝備制造水平,比如,增強中高端、全產業鏈裝備的研發生產,加快智能技術、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上的應用步伐,提升機具的可靠性、適用性,破解農業機械化結構性矛盾。另外,要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能力,從目前的經驗來看,就是培育壯大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安全質量監管、教育培訓等體系建設、能力素質建設。
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和形勢的深刻變化,農業機械化工作的對象、內容、領域等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制造業技術和農業技術創新,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了新的機遇。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新的挑戰。
因此,對農機化工作來說,就需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著眼于集聚資源強科技、興主體、推全程,集中力量補短板、抓薄弱、保安全,全面促進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變應變、順勢而為,適應發展新形勢,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加快培育農業機械化發展新動能,發揮農業機械化在穩產能調結構、降成本增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