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正向好的方向發展。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2月份工業、投資數據均超預期,加上此前公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物價、外貿數據,都顯示中國經濟進一步好轉。但當前經濟復蘇可持續嗎?學界和市場分歧仍大。
與去年擔心中國經濟會繼續探底的看法不同,近期市場的樂觀情緒開始升溫,原因在于經濟指標好轉,進出口、價格、信貸以及微觀指標都在向上,這是一種好現象。 分歧在于,樂觀者認為中國經濟內生動力強,這是新周期起點,經濟將強勢復蘇;悲觀派認為地產投資將大幅跳水,經濟已到繁榮頂點。
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經濟持續復蘇需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去庫存供給側改善;二是終端需求改善。我們不妨從這兩個基本條件出發去探尋這一輪中國經濟復蘇究竟能否持續。
先從去庫存來看,隨著“三去一降一補”的推進,2016年以來包括房地產在內的上中下游庫存持續去化,在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轉正后甚至還呈現 出緩慢補庫存的跡象。重點行業不僅基本實現了產能去化的目標,煤炭、鋼鐵等上游行業利潤也得到較大幅度改善。同時,漲價鏈條已經明顯由上游行業向中游行業 傳導,化工、造紙、建材、紡織工業表現較為明顯。可以說,去庫存這一經濟復蘇的條件在現階段已經初步形成。
再來看看終端需求的改善。以今年 2月份數據為例,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32個行業增長,工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電信、快遞業務量都是大幅增長。尤其是民間投資恢復性增長。1~2月份民 間投資增長6.7%,比去年全年3.2%的增速提高了3.5個百分點。工業領域由原來的通縮轉變為恢復性的上漲,這本身就說明了市場供需關系在發生一些積 極的變化。
但數據反映出來的隱憂也是不容忽視的。前兩月消費增速回落,代表整體需求仍然沒有穩定增長跡象。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大幅下降1.7個百分點至0.8%,似乎不能單純用春節因素擾動來解釋,而可能反映出近期的終端需求并沒有實質性改善。
同 時,PMI數據雖然持續半年在景氣區間,PMI“新訂單指數-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產成品庫存指數”兩項指標分別指向市場需求和經濟動能,兩者出現 回調,說明制造業生產仍不具備充足的內生動能。此外,當前在庫存回補較為明顯的中下游行業,其產成品價格和企業利潤并未明顯改善,這可能反映出需求不足導 致企業被動補庫存。
可以說,在面對終端需求沒有實質性改善的情況下,去庫存帶來的經濟企穩持續性存疑。尤其是在工業生產資料價格一旦出現下滑的時候,這種不穩定性就會充分暴露出來。
當前,宏觀經濟的積極因素在不斷增多,多數指標都趨向好轉。我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要充滿信心,不應該過度悲觀,也不應該過度樂觀。就像權威人士指出的,中國 經濟發展是“L”型,這個“L”型是個階段,不是一年兩年。目前終端需求整體上仍不穩固,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仍有待夯實,判斷中國經濟已持續復蘇為時尚早。(來源:證券時報)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