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有了長足進展,建成了較為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大氣、水、土壤等方面的監測不斷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這項基礎工作做好。
“以前這兒默默無聞,來的人也少。現在不一樣了,空氣質量會商研判、治理的現場調度都在這兒進行,媒體來得也多了。”老范說。
在河南鄭州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站,副站長范相閣已經工作了20多年。隨著這幾年工作內容不斷更新,老范明顯感覺“壓力山大”。
“不學新知識就沒法工作,就像老司機走新路,還是得配導航”
每天早晨,老范都有個雷打不動的習慣,那就是登錄鄭州市環保局網站,查看各個空氣質量監測點的實時數據,“數據好,我心情就好。數據糟糕,心情也跟著變差”。
“我們看到的數據,大家都能看到,是實時公開的。”老范說,從2012年底開始,鄭州市向社會發布空氣質量實時監測數據。老范的工作重心,也開始發生了變化。
“在此之前,我們站里的空氣自動監測,只包括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三項指標。那時可能覺得離自己生活有點遠,很多老百姓也不太關注。”老范說。
這幾年,隨著公眾對空氣質量越來越關注,老范的工作也越來越忙,“一有污染天氣,我們的工作就像打仗。要通過媒體解疑釋惑,還要通過數據分析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一天下來,渾身像散了架”。
老范記得,2013年實施新的空氣質量監測標準后,包括空氣質量監測在內,監測內容增加到六項;環保局還采購了不少新設備,以應對新標準實施要求。
對于老范這樣的老同志來說,能不能正確操作這些新設備,甚至能不能看懂相關數據,都是挑戰。通過參加培訓,老范了解了設備運行的原理、操作規范、日常維護以及數據應用,“不學新知識就沒法工作”。這幾年,類似的業務培訓,老范他們每個月都有一兩次。
老范是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本科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他不得不在工作之余繼續充電。老范買了不少專業書籍來看,比如《大氣物理學》《環境化學》《空氣污染的氣象學分析》等。他笑言:“就像老司機走新路,還是得配導航。這些年感覺自己又變年輕了,每天都在接觸新事物”。
“干環境監測得有好身板,要能熬夜、能抗壓,還得能爬房頂”
空氣質量是咋監測的?老范調侃道:“爬房頂。”
監測站一般都設在樓頂,需要另行配置簡易的伸縮梯才能上去。記者走在上面顫顫巍巍,梯子“咯吱咯吱”響,50歲的老范卻身手敏捷,直達房頂。“干環境監測得有好身板,要能熬夜、能抗壓,還得能爬房頂。除了這些,還得反應迅速,能在繁雜的數據線索中,梳理出思路和解決辦法。”老范笑著說。
這幾年,與工作時間一起拉長的,還有不斷增加的工作清單——不僅要從事日常監測,更要注重環境質量變化及原因分析、預測預報,“隨時有可能要上報分析材料,加班加點是常事兒”。
“我們不僅要出數,更要出準數。”老范說,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的最終目的,就是提供準確的預報預警,更好地保障群眾的生產生活,“如果不能精準把握城市空氣質量變化,就無法在突發環境事件中做出合理、準確的應急預案”。
如何做到精準監控、預報預警?借助科技手段,再加上肯下“笨功夫”,就是老范他們的全部竅門:工作人員24小時排班監控數據,全市29個監測點位、6項監測指標,每5分鐘查看、每小時記錄??
雖然空氣質量監測已經自動化,但仍要定期進行人工采樣。“有些監測點比較遠,一待就是半個月,因為要拿出連續的數據對比才有說服力”,老范說,從濾膜稱重、測量大氣顆粒物濃度,到實驗室分析樣本顆粒物,再到比對數據,網上公布的實時監測數據背后,也凝結著一線監測員人工采樣的辛勞。
有次老范值夜班,監測數據顯示,某區縣局部地區PM2.5值迅速升高。根據風向、風速、污染源、衛星點位分布等,老范他們初判為秸稈燃燒所致,立即通報給省環保廳應急辦和鄭州市環境應急與事故指揮中心。得到調度通知后,他們第一時間趕到確認點,結果確實是秸稈燃燒。
“我們現在的監測系統和聯動機制,已經可以針對異常數據做出快速響應。”說到這,老范很開心,雖然辛苦,但他覺得工作有價值。
“雖然任務還很嚴峻,但通過努力一點點進步,就很提氣”
談到自己的工作,老范歸納了幾條:環保部門規范管控、精準治理的“耳目”和“探頭”。
“我們不僅要回答空氣質量是什么,還要回答為什么。”老范說,現在的監測手段和能力,雖然有了很大提高,但還難以滿足環保發展需求和公眾期待,“要解釋污染形成過程及成因,傳統監測數據已不能發揮作用,還需開展廣泛的科研性監測”。
讓老范感到欣慰的是,2016年鄭州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59天,較2015年增加了21天,“雖然任務還很嚴峻,但通過努力一點點進步,就很提氣”。
環境監測工作做了20多年,老范覺得“越干越有勁”,因為“環境治理越來越得到重視”。這幾年監測站招的新人都是本科、碩士學歷,且專業更細化,有環境科學、化學分析、電子化等多個學科,“能進來的新人,得有兩把刷子才行!”
作為一名“老監測”,老范說他對環境治理充滿信心,“很多以前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包括技術設備、監測手段,現在都在實實在在地發揮作用”。
我國農村環境監測取得明顯成效
近年來,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成效顯著,不僅在城市,在農村環境監測方面也取得了突出進展:2014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提出《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方案》和《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技術方案》,標志著我國農村環境監測工作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同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制定實施了《農村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技術規定(試行)》,2015—2016年重點加強了農村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工作。目前,我國農村環境監測已經構建了以縣域為基本單元,較為完整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技術體系。
此外,在2014年,住建部啟動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提出用五年時間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90%,并且建立了逐省驗收制度。2016年,全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了60%,預計2020年可以實現目標。農村污水治理方面,2016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22%,雖然比例不高,但年增幅為“十二五”的4倍,實屬不易。
編輯點評
這幾年,隨著公眾對空氣質量越來越關注,媒體對環境監測的輿論導向同樣發揮著督促作用。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也取得了顯著得成效。作為監測員,自豪的心情可謂難以言表。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