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鋼鐵工業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產業結構與市場競爭需求不適應、綠色發展水平與生態環境需求不適應的矛盾。”第十一屆中國鋼鐵年會上,干勇這樣表示。
“當前,全球正處于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的時代。”在2017年11月21日于北京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鋼鐵年會上,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制造業轉型升級,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是兩大基本要素。
會上,代表們結合當前形勢,對鋼鐵工業如何更加綠色化、智能化發展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深入交流和探討。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副組長、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余斌,世界鋼協總干事埃德溫·巴松(EdwinBasson),日本新日鐵住金株式會社副社長高橋健二,韓國金屬和材料學會理事長閔東俊,德國西馬克集團自動化業務副總裁皮諾德出席會議并作報告。中國金屬學會常務副理事長趙沛,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北京科技大學校長張欣欣出席并主持了會議。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目前我們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余斌在報告中指出。
余斌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通過深化行政體制管理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
余斌進一步分析道:“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途徑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行業間生產要素的再配置,即生產要素從低效率部門流入高效率部門;第二階段是行業內生產要素的再配置,即生產要素從低效率企業流入高效率企業;第三階段則主要依靠創新。”
鋼鐵工業將變得更綠色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鋼鐵工業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產業結構與市場競爭需求不適應、綠色發展水平與生態環境需求不適應的矛盾。”干勇在致辭中指出,“因此,我們要緊緊圍繞建設制造強國目標,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把綠色低碳和環保安全作為首要責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努力建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服務配套、環境友好的現代鋼鐵工業,為實現新時代分兩步走的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在對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鋼鐵工業發展情況進行總結后,埃德溫·巴松指出:“現代鋼鐵工業在能源和資源使用方面效率很高,具有環保競爭力。在過去的30年里,現代鋼鐵工業已經將能源消耗減少了40%以上。”他分析指出,自1990年以來,鋼鐵產量增長了166%,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增長了77%,速度不及鋼鐵產量增長速度的一半。他相信,現代鋼鐵工業一定會變得更加環保。
高橋健二介紹了新日鐵住金環保方面的6個基本方針。一是在生產經營活動的所有階段都要減少環境負擔,二是提供環保的產品,三是提供放眼全球的環保解決方案,四是開發革新性的環保技術,五是創造富饒的環境,六是推進環保關聯活動的開展。
鋼鐵工業必將走向智能化
“控制技術和數字化的新發展可能會在許多方面影響鋼鐵工業發展。我們需要通過采用更好的工藝和質量控制儀器,來提高煉鋼的效率。”埃德溫·巴松表示。
“企業信息化是企業由流程電子化到管理數字化,再到生產自動化、企業互聯網化,最終到企業智能化的一個過程,具體體現在企業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物理系統(cps)價值鏈管理、生態鏈管理等方面。”鄔賀銓認為,“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與云計算和物聯網的興起,助力企業信息化發展到工業互聯網階段;工業互聯網以智慧工廠為目標,覆蓋全產業鏈和全生命周期跨企業的應用,實現兩化深度融合發展。”
閔東俊在題為《韓國鋼鐵工業技術進步展望》的報告中指出,3E(Eco-friendly、Evolutionary、Emergent,即環境友好型、革新型、緊缺型)-煉鋼是解決環境和能源問題、技術門檻和材料劣化問題、新品種鋼的市場需求問題的對策。
“工業4.0開啟了下一個基于數據的提高生產力的潮流。”皮諾德表示。皮諾德介紹,智能工廠的智能化設備能通過自動學習,在生產過程中優化質量規則,并對產品進行進一步加工和優化。此外,智能工廠的智能化設備還能進行自主決策,根據實際情況自動調整生產計劃。(來源:中國冶金報社)
標簽:鐵年會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