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和華華
1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科院科研團隊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世界難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2017年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1月25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該項成果,未來還將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
自從1997年多莉羊體細胞克隆成功后,許多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獼猴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是沒有解決的難題。沒有克隆猴,就很難建立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在中科院神經所所長、院腦智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帶領下,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論文通訊作者孫強率領以博士后劉真為主的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突破了這個生物學前沿的難題。這一突破標志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科學家在即將啟動的靈長類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中的主導地位。
體細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于能在一年內產生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使用體細胞在體外有效地做基因編輯,準確地篩選基因型相同的體細胞,然后用核移植方法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載體懷孕出生一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猴群。這是制作腦科學研究和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關鍵技術。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腦疾病模型猴的制作將為腦疾病的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目前,絕大多數腦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療,主要原因之一是研發藥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類相差甚遠,研發出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于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癥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以我國科學家為主導的靈長類全腦圖譜計劃的實施和靈長類腦科學的前沿研究,將進一步使我國成為世界腦科學人才的匯聚高地。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