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儀器網 行業動態】根據環保部統計數據,當前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異常嚴峻。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比治理空氣污染難度更大,危害更重。因此,亟需建立嚴謹完善的重金屬污染治理體系。
20世紀2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三廢”排放量達到空前的程度,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開始凸顯。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我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就高達1000萬公頃,占18億畝耕地的8%以上。
一般而言,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主要來源于幾大方面:工礦企業粗放式增長;重金屬肥料、農藥和污泥的不合理利用;污水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地球本身的化學異常等。
和大氣污染與水污染相比較,土壤重金屬污染活具備一定的隱蔽性,很多時候看不見也摸不著。以至于很長時期內,土壤重金屬污染都是默默無聞的“小透明”,不被社會各界所關注。
污染危害
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土壤重金屬污染并不直接表現出對環境的危害性,但經過富集效應,一旦含量超過土壤承受限度,或土壤本身條件發生變化,重金屬污染物將會呈現出活化狀態,引發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根據多年觀察,土壤重金屬污染會導致土壤動物多樣性大幅降低、生態系統不穩、微生物群落或功能變化等,并能通過作物富集進入食物鏈,進而危害人畜健康。
有調查指出,重金屬污染每年直接導致我國糧食減產100億公斤,1200萬噸糧食受土壤重金屬污染,每年損失高達200億元。可以說,土壤重金屬污染比大氣與水污染的危害更大,治理難度也更大。
與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國內大多數治理技術研究才剛剛起步,多數技術仍舊處于是實驗室階段,并未形成完整的污染治理技術體系。因此強化技術研發,推動技術轉化,是眼下的重點工作之一。
修復技術
所以整體而言,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修復方法仍以傳統的物理與化學方法為主,譬如淋洗法、物理分離法、電化學法、客土法、稀釋法等。這些傳統方法治理效果較好,歷時也短,但成本高,難于管理,易造成二次污染,對環境擾動大。
近幾年一些新興的技術風起云涌,比如比較熱門的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等,雖然規避了傳統方法的弊端,但同樣不是完美無缺,存在修復時間長等缺陷。
還有一點值得反思,在土壤重金屬污染越發嚴峻的形勢之下,修復技術措施受到頗高的關注度,但環境管理遭遇漠視,長此以往,對于重金屬污染治理而言,并不樂觀。管理措施到位,“防重于治”的原則一旦確立,反倒能夠促進重金屬污染勢頭的遏止。
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土壤污染防治法》需要加緊出臺,國家及地方土壤環境的重金屬質量標準也應盡快制定,積極建設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妥善處理經濟補償等,并繼續加強技術研究、技術創新、資源回收等,確保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被真正解決。
編輯點評
2017年,作為“土十條”落地之年,從環保部、國土資源部等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在加速推進土壤污染修復的相關工作,全國各地也都加快了土壤污染狀況的詳查力度。
(原標題:從幕后走向前臺 土壤重金屬污染引發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