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與新的醫學信息獲取技術相結合,以生物醫用材料及細胞為新型離散材料,通過技術設計,快速有效的生產出醫療相關產品,這一過程稱為生物3D打印。生物3D打印具有巨大的臨床需求和科學意義,采用該技術快速精準的制造出滿足不同個性化需求的組織、器官等,并對其微觀結構精準控制,能夠大大緩解組織器官緊缺的問題。生物3D打印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依靠工程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升級,另一方面依靠生物醫用材料性能的不斷提升和新材料的開發應用。兩者相互作、互相影響、交替發展,無論是生物3D打印技術還是相關生物醫用材料的飛速發展,都意味著生物3D打印已經迎來了更加廣闊的未來和發展空間。
一、生物3D打印技術
生物3D打印技術是多學科融合交叉誕生的一門新興學科,通過突破傳統的制造技術,結合生命科學相關內容,生產制造出可用于人工植入、修復重建、完全替代人體組織或器官。該技術涉及仿生制造,功能結構生物體制造,再生醫學模型制造,體外生物生理、病理和藥理模型制造及以細胞和活性分子為基礎的細胞/組織芯片和先進醫療診斷設備的制造等諸多領域,是目前3D打印技術的最高水平體現之一。
生物3D打印技術發展迅速,已經在短短的20多年發展歷中經歷了4個階段[1]。從最初的打印體外醫療器械與醫學模型開始,對使用材料沒有生物相容性的要求,到打印生物相容性較好、不能降解的永久性植入材料,經歷了材料性能根據需求提升的階段。接下來,生物3D打印使用的材料性能更優,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又可被降解吸收,打印產品植入后能與組織發生相互作用,促進其再生。這3個階段的發展,依賴于材料本身性能的優化和提升,同時對3D技術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前3個階段的技術發展成熟,已經應用到實際研究與臨床治療,如藥物控釋支架制備、活性大段人工骨、活性人工軟骨制備等,同時也利用計算機輔助設備,直接進行復雜骨科手術、顱骨修復、小耳畸形修復和口腔正畸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已成功完成世界首例3D打印脊椎植入手術,與傳統骨科植入物相比,3D打印脊椎骨更貼合正常骨,不僅減輕了對骨頭的壓力,而且它也允許骨頭長入植入物。現今,被稱為“細胞打印”或“器官打印”的全新生物3D打印技術正在崛起。人體的組成細胞多樣復雜包含血管、神經等,組成細胞超過250種以上。如此復雜多變的體系目前僅有生物3D打印技術可能是實現方法。
二、生物3D打印產業現狀
從創新性研究成果到具備一定規模生產轉化過程是復雜的。生物3D打印產品屬于醫療產品,應用端為人體,涉及倫理道德和生命安全性,既要保證臨床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必須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上市注冊證的獲得是評判生物3D打印產品能否上市,具有產業發展前景的重要敲門磚。
目前世界公認的注冊證是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歐盟安全認證(CE)和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在2015 -2016年期間,全球幾大著名骨科醫療器械制造商美國捷邁公司(Zimmer)、史賽克(Stryker )公司施樂輝公司(smith nephew)、美國強生(Johnson Johnson)陸續推出了3D打印產品,這些產品經過多年的研發與驗證,獲得了FDA的批準,并正式進入到醫療市場。截至2016年10月,FDA已批準了85個3D打印植入物:包括頜面植入物、髖關節、膝關節植入物和脊柱植入物等。CFDA批準了2個3D打印植入物:髖關節系統和人工椎體。2016年全球3D打印醫療市場規模達12.29億美元,預計2024年3D打印醫療市場規模達96.39億元。
一個用于第3階段的3D打印產品從研發到上市,大概需要5~6年的時間。而含活體細胞的3D打印產品,由于作用因素復雜不可控,無法估計上市時間。現已上市的具有骨小梁結構的髖臼杯、全鈦椎體融合器、3D打印顱骨、3D打印面骨等均為不可降解第2階段產品。3D打印腦膜組織修復支架--睿膜,是全球首個3D打印的軟組織產品。其微觀結構最接近自體腦膜,臨床效果好于以往的人工腦膜產品。
綜上所述,生物3D打印產業目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大多數的產品和設備還處于研發階段,并未實現大規模集成式的生產。同時,現已實現規模量產的產品也僅限于幾個品種,如骨科植入物、美容植入物、人工關節等。
三、生物醫用材料產業現狀
生物醫用材料,又稱為“生物材料”,是診斷、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組織或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一類高技術新材料。它不能被視為藥物,雖然可進入人體,但是作用機制不同,不必通過藥物吸收代謝等手段實現,但可與之結合,促進其功能的實現。生物材料產業依靠生物材料技術發展,研發生產出生物材料相關產品,并將從事生物材料及其相關產品和技術
裝備的企業集合。
生物醫用材料產業與多學科領域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產品技術更新周期短,市場競爭激烈,須投入大量研發資金,而后續擴大生產投資更是呈遞增的趨勢;另一方面,生物材料產業所涉及的技術多為前沿技術,從研究成果到工業化產品生產中間鏈條復雜,過程繁復,成功概率受影響因素過多,風險系數高。同時,生物醫學材料產品的使用涉及生命安全與倫理道德,國家管控嚴格,這導致生物材料產品從研究開發到試產、大量生產、直到產生效益的周期漫長。但是,生物醫學材料是又是新材料領域中附加值最高的材料,其利潤遠高于傳統工業材料。如果能夠成功產業化,為企業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巨大,使得其投資收益率大大超過傳統產業。2015年全球生物醫用材料直接和間接的市場總額已達60億美元,年貿易額復合增長率達17%,全球醫用材料總銷售額達到2 500億美元左右,已成為世界經濟的支柱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