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從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
裝備部獲悉,由北京凱瑞英科技有限公司和清華大學聯合研發的3000噸/年鹽酸羥胺催化法連續生產技術上周通過石化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該技術的成功開發,標志著我國在羥脲-磺胺類醫藥產業鏈上取得了重大進步,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鹽酸羥胺催化法連續生產技術由北京凱瑞英科技有限公司和清華大學化工系聯合研發,北京凱瑞英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山東瑞奧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承建,在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建成世界首套3000噸/年鹽酸羥胺催化法連續生產技術工業示范裝置。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開發的具有自主
知識產權的鹽酸羥胺催化法連續生產新技術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同意通過科技成果鑒定。
據了解,該技術開發了鹽酸羥胺合成新型復合酸催化劑,首次實現了催化法連續生產鹽酸羥胺;相比傳統工藝,新工藝反應時間由48小時縮短至2小時、產品收率由70%提高至95%以上,產品純度超過99.0%,達到優級品水平;開發了混酸連續精餾分離工藝,實現了廢酸液資源化利用并降低綜合能耗60%,屬于清潔生產工藝。
據介紹,傳統鹽酸羥胺生產技術具有產量低、生產操作環境惡劣、反應能耗高、污水產量大等弊端。該項目采用自主研發的新型催化劑和連續催化合成鹽酸羥胺新工藝,填補了國內硝基甲烷路徑連續化生產鹽酸羥胺的技術空白,反應時間大為縮短,同時還提高了產品收率,優化了生產操作環境。
鹽酸羥胺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學品,主要用作還原劑和顯像劑,有機合成中用于制備肟,也用作合成抗癌藥(羥基脲)、磺胺藥(新諾明)和農藥(滅多威)的原料。北京凱瑞英科技有限公司和清華大學化工系王金福教授團隊長年致力于羥脲-磺胺類醫藥中間體產業鏈的化工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工作,已擁有一系列國際領先的具有自主產權的綠色化工技術,3000噸/年鹽酸羥胺催化法連續生產技術是該產業鏈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環。
此次科技成果鑒定會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召開,中國科學院韓布興院士擔任主任委員,北京化工大學高正明教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盧春喜教授等擔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