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碳酸鋰市場,可謂一跌不可收拾。電池級碳酸鋰行情從3月份的17萬元(噸價,下同)跌至如今的10萬元,跌幅高達40%,打破近3年來價格最低紀錄。
作為一種此前被廣泛看好的新興產品,碳酸鋰市場顯得有些尷尬。對于后市,多數業(yè)內人士仍存看跌心態(tài)。
需求大幅減少,是碳酸鋰市場最大的利空。
眾所周知,碳酸鋰價格之所以能從2015年初的不足5萬元迅速漲至2017年的17萬元,和下游鋰電池行業(yè)的火熱息息相關。終端電動汽車行業(yè)受國家補貼政策推動,近幾年發(fā)展迅速,對鋰電池的需求大幅提升。碳酸鋰作為受益產品之一,價格翻倍上漲。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今年電動汽車新補貼政策頒布,并于6月正式實施。新政策加大了對高續(xù)航電池的補貼力度,降低甚至取消了對低續(xù)航電池的優(yōu)惠。這促使鋰電池生產廠家將重心放到高能量密度的高鎳三元正極材料上,一些生產廠家甚至開始轉產應用更為普遍、品質更高的氫氧化鋰。受此影響,碳酸鋰需求大幅降低。中小企業(yè)為占領市場,不斷下調報價,大企業(yè)無奈跟跌。加之夏天是鋰電池的傳統(tǒng)淡季,價格更是快速下滑。
新產能陸續(xù)投放,更加重了業(yè)內的看空心態(tài)。
前兩年,碳酸鋰價格暴漲并維持堅挺。豐厚的利潤吸引了不少企業(yè)投身其中,有收購國外礦山的,有收購國內小廠的,有默默研究技術的,也有啥都不會但會吆喝的。新項目一個接一個,讓人眼花繚亂。經過兩年時間的發(fā)酵,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不少裝置試車投產。截至今年上半年,國內碳酸鋰產能已達到21.6萬噸/年。下半年,仍有超過10家企業(yè)計劃試車,包括天齊鋰業(yè)、贛鋒鋰業(yè)、山東瑞福、南氏鋰電、容匯鋰業(yè)、宜春銀鋰、山東魯北、江西寶江鋰業(yè)等,涉及產能超過20萬噸/年。除此之外,還有超過30萬噸/年的產能擬建和計劃中。市場尚未飽和就已提前進入過剩,讓碳酸鋰行情的飆漲戛然而止。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已投產或未來計劃投產的項目中,使用鹽湖提鋰技術生產碳酸鋰的項目占較大比例。但由于技術方面的原因,產量和質量在短期內難以達標,產品將以工業(yè)級碳酸鋰為主。由于鹽湖提鋰成本相對較低,預計將來工業(yè)級碳酸鋰市場仍有下跌空間。另外一部分以國外精鋰礦為原料的廠家,多生產電池級碳酸鋰。由于成本高昂,后市隨著需求增長,電池級碳酸鋰市場仍有反彈希望。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