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15日,中國氯堿工業協會在湖北武漢召開2019年全國燒堿行業技術年會。與會*認為,在當前氯堿行業“堿氯失衡”情況下,加強氯產品的用氯方式研究,形成氯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應用效率,實現“堿氯平衡”,將推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
中國氯堿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文雷介紹,到2018年底,我國氯堿生產企業為161家,產能4259萬噸;聚氯乙烯生產企業75家,產能2404萬噸。2018年全年燒堿總產量為3420萬噸,行業平均開工率80%;聚氯乙烯總產量為1874萬噸,行業平均開工率78%。今年一季度,燒堿產量為910萬噸,同比增長3.5%,行業平均開工率85%;聚氯乙烯產量514萬噸,同比增長了6.5%,行業平均開工率85%。燒堿和聚氯乙烯開工率均處高位,但行業效益同比有所減少,協會統計68家重點企業一季度合計利潤為31億元,同比下降7.5%。
近年來,以氧化鋁為代表的燒堿下游行業快速增長,但以聚氯乙烯為代表的耗氯產品增長相對較為平緩,“堿短氯長”成為近一段時間內行業常態,“以堿補氯”成為企業選擇。
“從行業結構上看,堿氯失衡現象仍嚴重,行業要進一步做好各主要耗氯產品的交流促進工作,推動聚氯乙烯等重點耗氯產品應用領域的拓展,鞏固傳統領域如管材型材,開拓新興領域如建筑模板、木塑、農膜等,同時開發應用高附加值耗氯產品的市場等。”張文雷說,作為氯堿行業工藝
裝備的核心部分,國產化離子膜對行業產業安全的意義非常重要。目前,國產化離子膜在氯堿企業的實際運行評測,在安全性、運行穩定、供應保障和服務指導方面已具備大規模推廣應用的條件。
張文雷表示,氯堿行業汞污染防治、解決堿氯失衡、提高環保節能水平等要取得進展,重點是實現技術上的創新和突破,特別是行業又出現了很多新的課題和方向,比如行業氫能源的高效利用、高鹽廢水利用電解法的科學解決方案等,都需要技術上的創新和突破。
中國氯堿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張鑫認為,隨著氫能利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不斷實踐以及以電解法處理高含鹽廢水實現行業間協同處置廢物的新方式,氯堿行業將會從傳統認知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向新能源、綠色化、新環保方向轉變。面對當前國內外發展形勢,行業企業還是有機遇可抓。例如,當前是沉潛內修時期、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轉變的窗口期、中國氯堿產業在全球產業鏈地位的提升的發力期等。
“行業層面,要持續做好產業政策研究(產能置換)、汞公約履約(低汞觸媒高效應用、無汞研發與應用))、PVC反傾銷等工作,進一步加強耗氯產品市場、技術研究,為企業提供參考,充分發揮協會*組作用,為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企業層面,要堅守安全、環保兩條紅線,降本增效、提升質量、提高服務水平,深耕細作,責任關懷。”張鑫說。
如何選擇氯產品的*佳方案,把握行業發展趨勢與調整方向?中國氯堿工業協會信息部主任鄭結斌建議:一是推行氯資源多次利用的園區模式。資源多次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的效率,降低能耗減少排放,嵌入與化工區內跨國企業高端產品鏈;二是持續技術創新,引進先進工藝。以NaCl、CaCl2及HCl(或稀鹽酸)等廢物形式損失的氯循環利用技術開發與應用等;三是提高行業集中度,找準核心競爭力。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與特點,更加合理地延伸產業鏈。
山東東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市場推廣王學軍介紹,東岳集團研發的DF2807離子膜電耗等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外同類離子膜水平,已在陽煤集團昔陽化工、魯西化工等企業完成DF2807工業裝置開車運行,目前運行情況良好且穩定。
王學軍表示,國產氯堿離子膜目前已經完成了從無到有、又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國產DF2806膜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接近國外同類產品的性能;國產高性能、長壽命的燃料電池膜目前已實現批量生產并裝車運行;國產離子膜安全可靠,從未發生過安全事故;國產離子膜將與中國氯堿工業和氫能源產業一道,追隨中華民族的強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