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組織建設,安裝調試歷時近1年的“大連理工大學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管理系統”正式運行,這是推進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有效舉措,同時也標志著大型設備開放共享在大連理工大學整體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
近年,國家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期,大連理工大學儀器設備尤其是大型設備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10萬以上設備數量從2000年的217臺增加到2018年的3564臺,金額從8000萬元增加到16.5億元。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好這筆龐大的資產,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保證國家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益,設備處積極開展工作,采取多種措施和手段,全力推進科研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管理制度
2015年以來,國務院和教育部、科技部相繼頒布了若干要求及鼓勵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政策性文件,學校原有的相關管理辦法因修訂時間較早,內容已不符合國家最新的政策要求。針對這一情況,2019年1月,學校出臺了《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基金管理細則》、《大型儀器設備維修基金管理細則》、《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系統管理細則》,以“統籌建設、分級管理、共享使用、績效考核”為指導思想,推進管理機制改革,改變大型儀器設備松散的管理模式,打破學院、學科界限,促進跨學部、跨學科的教學科研合作。
同時,為了落實國務院“放管服”工作要求,更好地助力教師科研,設備處修訂了《大型儀器設備管理辦法》,提高大型設備論證起點、強化論證責任,加強百萬以上設備查重評議環節,推行機時不達標設備校內調劑,力求進一步優化服務,真正做到“抓大放小,放管結合”。
推動設備入網,實現統一管理
2018年,設備處申請專項經費對學校儀器設備共享管理系統的軟硬件進行了全面改造,重點做實公共測試分析設備入網管理,推行全面開放,解決緊俏設備使用難的問題。系統一期建設已經完成,40萬以上符合條件的設備全部入網, 40萬以下通用性強的設備擇優入網。目前入網科研儀器設備1184臺,價值11.2億元,其中181臺公共測試分析設備可以實現在線預約,面向校內外提供有償服務。平臺增設了門禁73處、監控113點位,設置了系統總控室,具有在線預約使用、開放管理、計時計費、遠程監控和數據收集統計等功能。設備處從4月中旬開始大型儀器設備的信息采集,夯實數據,通過平臺展示儀器設備基本信息、主要功能、可提供的服務項目等。
采取多種措施,推進開放共享
為了支持鼓勵實驗技術人員對開放設備開展維修、新功能開發和升級改造,學校設立了“大型儀器設備維修基金”,以立項方式進行資助。又于2018年組織了開放共享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評選,評選出先進單位3個,先進個人15人。同時,積極搭建溝通橋梁,組織分析中心、精細化工平臺教師赴盤錦分析中心交流,推動開放共享工作開展。
提高使用效率,共享初見成效
化學分析中心是學校最早納入校級平臺管理的機構。中心目前入網設備64臺,均可提供24小時開放,其中的核磁共振波譜儀和部分色質聯用儀已24小時滿負荷運行。中心已培訓具有獨立操作能力的學生1200余人,取得核磁分析合格證的學生近400人。
化學分測中心副主任徐強老師介紹說:“共享平臺網絡化管理對擴大儀器的開放共享程度和提高設備管理效率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2018年分析中心共完成20余萬個樣品測試,較2017年增加了近一倍,隨著平臺上儀器數量的增加,樣品數還會持續增加。如果沒有網絡化管理,大量繁瑣的數據統計全由人工去管理是不可想象的。隨著學校信息系統管理的規范化、報銷制度流程的健全化,預約、收費等管理工作都不再需要實驗技術人員手動干預,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儀器功能開發和測試方法開發上,擴大學生培訓覆蓋面,更好地履行育人職責。”
學校對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工作高度重視,連續幾年將共享平臺建設列入學校工作要點。通過加強校院兩級平臺建設,實行開放共享績效考核等措施,全校大型設備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機時達標率從2017年的79%提高到91.5%。力爭在三年之內,將大連理工大學在國家平臺的開放共享考核成績提高到優良水平。
(原文標題:大連理工大學全力推進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