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國大氣環境形勢頗為嚴峻,其中細顆粒物污染嚴重,已經成為國家環境監測的重點指標。當前,開展 PM2.5 監測工作已經成為環境監管的重要內容之一,新的環境監管形勢要求PM2.5 的監測要更加全面和科學,但當前的監測方法還主要依賴于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的地面站點的監測,因此,迫切需求拓展新的技術手段來獲取全面、準確的 PM2.5 區域分布信息。
衛星遙感技術作為一種視野廣闊、獲取信息量多、效率高、適應性強、可用于動態監測的監測手段,可以用來全面、準確的對PM2.5進行宏觀監測。通過獲取的區域 PM2.5 濃度、等級及各等級分布面積等信息,就可以更加科學地掌握 PM2.5 區域動態變化信息,為制定大氣污染防控政策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基于衛星遙感在PM2.5監測中的優勢,為有效地對細顆粒物濃度時空分布進行監測,生態環境部將《細顆粒物遙感監測及其應用技術指南》列入國家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經過大量的資料收集、前期調研等前期工作,標準編制組制定完成了《衛星遙感細顆粒物(PM2.5)監測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技術指南》)。經質詢、討論,審查委員會認為該標準材料齊全、內容完整、制定依據充分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技術指南》規定了細顆粒物衛星遙感監測的方法、結果驗證、質量控制等內容,適用于衛星遙感細顆粒物監測及其區域分布規律分析工作。利用衛星遙感監控PM2.5的原理是,根據PM2.5 濃度與氣溶膠光學厚度、吸濕增長因子、密度、半徑、消光效率因子及大氣邊界層高度等因素的轉化關系計算象元 PM2.5質量濃度,并形成區域 PM2.5濃度。
2020年3月2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面向有關單位公開征集意見。通知表明,對文件有意見者,可以在2020年4月30日前將意見反饋至生態環境部。
其實,衛星遙感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并在土壤、植被和水質監測等方面為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提供了數據支持。相信憑著遙感技術的先進性,衛星遙感也能在監測和定量評估 PM2.5 時空分布上,為我們帶來諸多幫助。
資料來源:生態環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