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油氣勘探大數據應用(2)現實骨感

作者: 2020年07月20日 來源:互聯網 瀏覽量:
字號:T | T
大數據技術在油氣勘探領域前景十分廣闊。其推廣和應用,必將帶動石油勘探行業的發展。雖然各油氣企業紛紛引進了大數據技術,但目前來看,大數據技術在這一領域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尚有較大發展空間。其發展,受到

原題:現實骨感

數據共享問題,仍是制約油氣地質大數據化發展的最大因素。

文/本刊記者 于 洋

大數據技術在油氣勘探領域前景十分廣闊。其推廣和應用,必將帶動石油勘探行業的發展。雖然各油氣企業紛紛引進了大數據技術,但目前來看,大數據技術在這一領域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尚有較大發展空間。其發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制約油氣地質大數據技術發展的最大的因素,是數據共享問題。這是橫亙在油氣地質大數據發展面前的一大鴻溝。”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平英奇說。

數據管理程度低

“就數字化而言,上游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遠遠落后于其他行業。”GlobalData的石油和天然氣分析師RavindraPuranik評論道,“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在整個價值鏈中每天都會生成大量數據。盡管資金充裕,它在數據管理方面卻一直很差。只有當利潤下降時,行業才會開始研究如何利用數據來提高運營效率。雖然現在這種情況已開始好轉,但還不夠。”

這種不夠,直接導致了上游勘探數據的管理和分析的程度低。

石油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技術,無外乎云、大、物、移、智(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再加上數字孿生技術。

這意味著孤立的數字化,無法提供跨多種資產的跨職能洞察力。而這些資產,是在企業層面提高效率和價值所必須的。“2016年,我國石油報告行業進入起步階段。大數據的含義就是將各領域的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和處理,并將完全處理好的數據進行有效應用。”能源戰略專家田斌說,“發展到現在,油田已基本可以實現內部的大數據共享,但是全國性共享勘探地質資料分享程度不一。”

今年,長慶油田首個整裝數字化中心站正式建成運行,采油八廠已全面建成17座中心站、110座無人值守站,實現無人值守站建設的全覆蓋。冀東油田信息中心已完成鉆井、錄井、測井、井下、分析化驗、動態監測專業庫技術成果類數據的集成和需擴充的生產動態數據的梳理,編制數據同步接口12類112個,A1、A2、A5系統中的核心數據已全部入“湖”,其中結構化數據63類784.2731萬條,非結構化文檔數據17類1.1773萬個。西北油田基于分公司數據中心和石化智云平臺,開展石油工程數據分析應用建設,挖掘數據價值,為工藝設計、實施及效果評價提供決策依據……

“未來的油田在需要計算數據的時候,會升到‘云端’,完成高速計算,在數據需要存儲時降到‘湖里’,形成大數據生態系統。”冀東油田信息中心主任王者云介紹道。

管理條塊分割

“由于油氣勘探開發部門的更替及管理模式的歷史問題,造成目前我國油氣數據管理條塊分割,共享能力薄弱,大批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數據未能發揮最大的價值與效益。”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研究員高振記說。

早在2010年7月,國土資源部就印發了《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提高地質資料數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擴大服務領域、提高服務能力。雖然各大石油公司都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內部地質資料信息系統,但是各自為政,沒有互聯互通形成全國統一的系統。全國地質資料館的“全國油氣地質資料服務系統”雖已上線運行,但石油公司已有的豐富地質資料大多未能進入該系統,可查閱的信息量非常少。

出于歷史的原因,油氣地質資料以往是以石油管理局為單位進行管理。每個石油管理局都有相對固定的勘探開發區域,都設有具體的油氣地質資料管理部門,負責管理整個油氣區內的油氣地質資料。

各油氣田分公司是在各自總公司的統一領導下,獨自管理自己的油氣地質資料的。目前的狀況是,“三大石油公司之間的油氣地質資料是分散管理,三大石油公司內部各油氣田分公司之間也是分散管理。一個盆地甚至一個區帶的油氣地質資料,都有可能分散保存在不同的管理單位。”田斌說。

隨著上游勘探力度的加大,各油氣田分公司的經營活動已拓展到傳統的勘探開發地理范圍之外,東部的油氣田分公司大多在遠離其總部所在地的其他油氣盆地內擁有勘探開發區塊。這些區塊勘探開發活動所產生的地質資料仍由其原有的資料館管理。遙遠的地理距離產生了相當多的地質資料運送費用,極大地增加了地質資料的管理成本,也增大了管理的難度。

面對這種情況,油氣公司也有自己的無奈。“在目前油田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油氣地質資料管理方面的人力物力很難得到保證。油氣地質資料尤其是實物地質資料的保管已比較困難,提供社會化服務就更無從談起。”東北一油田資料負責人說。油氣地質資料管理所需的人員、場地和資金全都由委托保管單位(油氣田分公司)自行解決,而政府只負責監督,不提供任何的資金支持。

規章制度不完善

時間回到2002年3月19日這一天。就在“兩會”結束后的第4天,時任總理朱镕基簽署了國務院第349號令,即《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中國關于地質資料管理的第一份文件。這份文件于當年7月1日,正式實施。

在這份文件中,對油氣地質資料的匯交和公開提出了明確要求。在此基礎上,國土資源部于2003年1月制定并發布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2016修正)》,對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利用提出了更為詳細的規定。此后又于2016年10月頒布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就實物地質資料的匯交和公開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緊接著于2017年5月下發了《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資料管理的通知》(國土資規[2017]1號),進一步完善了原始地質資料和成果資料的管理制度。

“政府已經制定了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馮志強說。

除此之外,2009年8月,國土資源部下發了《國土資源部關于開展油氣等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委托保管工作的通知》,隨后分別于2011年和2012年公布了兩批受委托保管單位名單,三大石油公司的各油氣田分公司和延長油礦管理局都成為受托單位。“通過建立委托保管,名義上實現了地質資料的統一管理。”馮志強說。

歷史上,國內各大石油公司是各自保管自己在勘探開發中形成的油氣地質資料,而且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全球主要國家對資源勘探開發區塊持有者,都有要求其在保護商業秘密和權益年限后按工作階段上交地質資料的規定,成為屬于國家的基礎性、公益性的寶貴信息資源。這對節約勘探開發和相應研究經費、避免重復性工作提供了保障。“目前,我國在油氣上相關規定執行力度弱,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許坤說。

“目前的現狀是油氣成果地質資料實現了全國統一匯交,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的匯交僅限于目錄,而且資料公開制度基本上沒有得到有效落實。”業內一位專家說,“此外,油氣地質資料保護規定過于籠統。”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規定,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的地質資料,自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之日起30日內,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獲準延期的,自延續期屆滿之日起30日內,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

“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地質資料,不管是什么類型的,一律是以許可證有效期作為確定保護期的依據。這種一刀切的規定,不利于油氣地質資料的公開和使用。”馮志強說。因為有些地質資料對于匯交人而言保護意義不是很大。但其公開有利于促進油氣勘探開發,通過分門別類地規定合適的保護期,有助于更好地發揮其價值。

目前,我國的油氣地質資料所有權并不明晰。石油企業投資形成的地質資料,其所有權到底是歸國家所有還是歸企業所有,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即便是在大型石油公司內部,各油田分公司在勘探開發過程中形成的地質資料,其所有權也存在不明晰的問題。

油氣資源勘查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所形成的地質資料成本很高,很多資料具有很高的價值,因而各石油公司視其為核心資產。“石油集團公司之間油氣地質資料基本上是嚴格保密的,即便是同一家集團公司內部各油氣田分公司之間也不是完全公開的。”馮志強說,“在油氣地質資料所有權不明晰、資料公開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的情況下,油氣地質資料共享就無從談起。”

發展技術仍相對滯后

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國外很早就開展了數據分析與決策應用,用于提高油氣勘探效率,降低勘探開發成本。國內油氣數據資源建設緊跟國際步伐,經歷了“數據庫—數據銀行—數據倉庫—大數據中心建設”的過程,反映了石油勘探領域勘探開發數據資源管理的技術進步及數據開發利用能力提升的過程。

目前,國內在技術上,從基于結構化數據表管理的數據庫系統到高速分布式存儲網絡上的數據中心,再到具有聯機事務處理和數據挖掘能力的數據倉庫,最后到基于分布式存儲、運算及NoSQL的大數據分析運算都已實現,分析應用上實現了單機數據集中管理、分布式數據管理、聯機數據分析及挖掘應用和大數據“增值”“有用”信息的提取能力。

“雖然政府和企業在油氣資源數字化方面取得的成績巨大,但同油氣資源數字化比較成熟的一些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田斌說,“從目前國內現狀看,在數據的標準化、存儲傳輸、線上化和并行計算,大數據深度挖掘分析,培養油氣勘探和IT數據分析的跨界人才等方面,距離需求還有很大差距。”

油氣資源調查數據具有大數據的4V特征,即數據容量大(Volum)、數據類型多(Variety)、商業價值高(Value)、處理速度快(Velocity)。這意味著常規小型數據處理中心的計算處理能力難以滿足需要,海量數據的管理和運算平臺需要“頂層設計”來解決。此外,“油氣地質調查數據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對數據處理也有較高要求,如地震數據處理解釋中心需要高性能集群運算環境進行數據處理分析。”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研究員高振記說。

近些年,我國已開始了這方面的追趕。2009年6月27日,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承擔的“國家級油氣資源數據庫建設”項目,通過了由部信息中心組織的專家審查驗收,正式建立。建立伊始,該數據庫包括10個專題數據庫12個方面內容,涵蓋全國122個含油氣盆地、30多個省(區、市)及海域、132個石油(煉化)企業、1000余個油氣田及近幾年油氣進出口貿易等數據信息。數據庫內容豐富、數據準確、框架順暢,填補了我部油氣資源管理層面數據庫的空白。

服務水平待提高

“基于業務網、互聯網的地質資料服務,已經成為當前服務主流方式和方向。但是,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之間網絡服務步調不一致,相差較遠。”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連健說。

部分館藏機構存在只提供紙介質服務,不提供電子介質服務;只提供成果資料服務,不提供原始資料服務;只提供存檔電子文件服務,不提供源電子文件服務;不按需提供服務,減量提供服務等問題。這些都表明服務內容不規范,降低了服務的效果。

在一次中國地質資料館的用戶調研及反饋可以看出,部分館藏機構存在發布的地質資料目錄服務資源無法滿足用戶需求的問題。這些服務資源只有案卷級目錄,缺少文件級目錄;只有成果資料目錄,缺少原始資料目錄;成果、原始和實物資料目錄沒有有效地集成關聯。在當前互聯網服務時代,無法更加有效為用戶提供館藏資源的統一描述,無法提供發現資源、定位資源的工具。此外,地質資料信息提取集成與綜合開發不同步,無法滿足用戶的專業需求,導致用戶獲取資料后后期的加工應用成本高。

“館藏機構的服務能力體現在地質資料服務工作的基礎、環境和服務技術支撐上,是服務工作‘硬實力’的體現。”連健說。部分館藏機構服務設施建設滯后,達不到《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分級標準》中規定的相關要求;館藏設施的專業化水平不足,對于涉及國家秘密地質資料的管理與服務,缺少涉密機房和涉密網絡,未能達到國家保密的相關要求;地質資料科普宣傳和知識傳播設施缺乏,科普服務工作中捉襟見肘,不能滿足公共服務機構的要求。

“所有這些,大大降低了我國地質資料的共享利用價值。”連健說。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大數據 油氣勘探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