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國,目前已有多個省、市發布氫能產業政策,一個萬億規模的朝陽產業正冉冉升起。
A股市場上,氫能概念股頻頻異動。盡管這些上市公司一再表示涉氫業務目前在公司總體收入和利潤中占比較小,但仍無法阻擋資金的涌入。
深圳提出2000億元目標
深圳將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助力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培育和引進重點領域優質企業不少于100家。根據《規劃》,深圳計劃從創新能力建設、產業集聚發展和應用示范推廣三方面著手,前瞻布局發展氫能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
到2025年,深圳將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發展生態體系,建成氫能產業技術策源地、先進制造集聚高地、多場景應用示范基地,實現氫能商業化應用,氫能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
到2035年,氫能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形成集氫氣制、儲、運、加、用于一體,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氫能產業體系,氫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明顯提升,對深圳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形成有力支撐。
目前,深圳在氫能關鍵領域已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取得了一系列國內領先的技術成果,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與此同時,從氫氣制取、儲運、加注,到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和零部件、膜電極、電堆,再到系統集成、應用產品、標準測試、運營服務,深圳已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氫能產業鏈,擁有近70家從事氫能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的創新型企業及科研機構。
目前深圳已經啟動了氫能產業的示范應用。11月14日,深圳“十四五”期間首個氫能產業示范應用項目——“國際氫能產業示范港”步入實施階段。
根據《規劃》,接下來,在應用示范推廣上,深圳將實現氫能在交通運輸、分布式發電、前沿新興及交叉等領域的應用示范,其中示范燃料電池車輛不少于1000輛,建設加氫站不少于10座,分布式能源、熱電聯供及備用電源應用不少于100套、氫能船舶1-3艘、氫能無人機不少于100架。
氫能逐步走向舞臺中央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氫能源作為清潔低碳能源,正逐步走向舞臺中央。
《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顯示,截至2020年底,占全球GDP總量52%的27個國家中,有16個已制定全面的國家氫能戰略。
2019年,氫能源首次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推動加氫等設施建設。今年10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統籌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推動加氫站建設;加強氫能生產、儲存、應用關鍵技術研發、示范和規模化應用。
上個月,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組織召開了氫能產業發展系列座談會,圍繞氫能制備、儲存、運輸、加注以及終端利用等全產業鏈,分析研判產業發展形勢。
地方層面,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河北、四川、山東、內蒙古等先后出臺了專項氫能整體產業發展政策;廣東、重慶、浙江、河南等出臺了氫燃料汽車細分領域專項政策。
其中,北京明確,2023年前,培育5至8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鏈龍頭企業,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減少碳排放100萬噸。
上海規劃到2023年加氫站接近100座,形成產出規模約1000億元,以及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接近10000輛;廣東提出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推廣應用,加快推進加氫站規劃建設,在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布局建設約300座加氫站。
在政策支持下,機構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50年,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產業前景巨大。
上市公司加速布局
氫能產業發展前景進一步明晰,引發了產業資本的爭相入局。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公告了有關氫能的投資。
12月16日,越博動力與國鴻氫能簽署氫燃料電池項目合作協議,加速推進氫燃料電池動力總成系統的研發試驗工作。該套系統將為整車廠商提供包含氫燃料電池、自動變速器、驅動電機等一體化氫能源動力總成產品及服務,幫助整車廠商一次性采購氫能源車輛動力總成核心零部件。
金通靈12月15日公告稱,與北京漢氫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氫能產業合作協議》,成立氫能源綜合利用項目公司,計劃在三年內完成1000Nm3/h堿性水電解槽、PEM純水電解槽、儲氫設備、70MPa加氫站設備研發,并完成2至3個氫能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
雄韜股份12月14日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在氫能產業鏈上已完成制氫、膜電極、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整車運營等關鍵環節的卡位布局。同時,在低載鉑量催化劑、膜電極、鋁制氫等各個領域自行投入研發,并取得階段性成果。
12月10日,三聚環保、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在福州舉行綠色能源重大產業項目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三方將合力打造一支國家級“氨-氫”能源產業創新團隊,堅持產學研用融合,發展集綠氨產業、氫能產業及可再生能源產業于一體的萬億級產業鏈。
此外,一些被資金熱捧的氫能概念股也在股價異動公告中,逐漸把涉氫情況“端”到投資者面前。
已連續拉出4個漲停的蘭石重裝表示,在氫能領域主要從事前端設備供應,截至目前,公司在氫能領域累計實現的銷售收入為948萬元,僅占前三季度總營收的0.3%,在手訂單10299萬元。
自12月1日以來,12天10個漲停板、累計漲幅達168%的京城股份披露,主要從事氣體儲運裝備制造,不涉及氫能源電池行業,且儲氫瓶等相關產品的銷售收入占主要產品比重較小,業績貢獻度有限。
自12月9日以來已收獲7連板、累計上漲95%的藍科高新披露,主營壓力容器等產品,現有的氫能源領域方面的技術主要應用于裝備制造,目前沒有任何形成收入的氫能源產品。公司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家港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液態陽光加氫站,技術成果歸后者所有,公司僅負責裝置的產業化制造,不享有相關技術成果。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