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位于北碚的重慶川儀調節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儀調節閥”)生產車間里,工人們通過遙控器進行“點單式”配料,生產線上機械手正在有序組裝。從這里下線的各類閥門銷往全國各地。

產銷兩旺背后,是這家國企深耕細作,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質量與市場競爭力的結果,其產品從1970年創業之初的單雙座調節閥產品,到如今在中高端控制閥多個領域填補業內空白,在實現國產替代的同時,還為多個“國之重器”提供關鍵支撐。閥門,扮演著控制流體的關鍵角色,好比制造裝備的“咽喉”,無論是核電、石油、化工、冶金、電力、輕工等領域,它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都是根據客戶下單后再個性化生產。這些閥門看似一樣,但內部構造各不相同。”川儀調節閥副總經理蔣永兵介紹,他們通常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不同的裝置,不同工況的介質、壓力、溫度、流量等參數,進行設計制造。五年前,高端控制閥市場幾乎為國外龍頭企業所壟斷,國內企業要在這一競爭激烈的市場“虎口奪食”并不容易。為此,川儀調節閥選擇主動出擊尋找機會。2019年初,川儀股份領導率隊前往四川石化拜訪,就遇上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在交流時,對方負責人提到,其生產線上的國外產PDS高頻球閥,出現了問題,他們正在為維修發愁。“設備配件貴,找國外廠商起碼三個月才能修好。我們主要生產化工原料,每天產值很高,停產損失太大了。”機不可失,蔣永兵當即提出,川儀調節閥團隊可以提供加急維修服務,對方欣然應允。團隊加班加點,花了二十天左右將閥門修復成功,為四川石化解了燃眉之急,贏得了對方贊譽,但川儀不滿足于此。“這類設備基礎價從四十多萬元起,上至三四百萬元,尤其是高端產品,意味著更高的利潤,我們下決心針對化工行業的關鍵設備開展技術攻關。”蔣永兵回憶,完成維修服務后,團隊立即著手自主研發。PDS高頻球閥主要用于聚丙烯裝置,其特點是動作頻次高,動作速度快(最快動作時間1.5秒/次),一個周期(4年)至少要保證一百萬次以上動作不出現內漏,對耐磨、抗沖擊性能要求也很高。公司組建了10人左右的技術研發團隊。擺在面前的第一道難關,是表面硬化材料的攻關,所幸公司經過多年的研究試驗,形成了不同的工藝配方。這一次,經過反復研究,團隊從十幾個配方中選出了一個最優的配制方案。材料解決了,下一步就是加工工藝,特別是高頻球閥的球心圓度精度必須提升到1微米,硬度要達到HV2000以上,表面粗糙度0.2以上。通過團隊的共同努力,不斷研究、反復驗證,最終在2019年10月交付四川石化,成為實現國產替代的成功案例。此后2年多,技術研發團隊對產品不斷改進完善,優化迭代,自主研發整套磨削、配研等關鍵設備,其中申請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2項,并在哈石化、獨山子石化等得到推廣應用。新產品對企業的貢獻越來越大。數據顯示,2023年川儀調節閥在研和產業化新品達52項,新品產值占到企業年產值的70%以上。科技創新,首先靠人才。川儀調節閥組建了120多人的研發隊伍,平均年齡33歲,還創建了劉平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勞模球閥創新工作室。
這家企業在人才梯隊建設上有何獨到之處?蔣永兵介紹,主要是搭建了技術骨干-技術帶頭人-首席工程師-首席設計師-首席專家的技術晉升路線,薪酬方面也加大了激勵。參與技術創新的人員,不但可以獲得項目獎勵,產品推向市場后,5年內還可拿到產業化提成。此外,企業專門針對設計/工藝人員設置了職務發明獎,對突出貢獻人員給予重獎。近年來,公司持續保持研發投入強度6%以上。2021年,川儀調節閥就被評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3年入選國務院國資委首批創建世界一流專業領軍示范企業。尤其是去年,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面收獲頗豐,在多個領域填補國內空白——加大在綠色低碳能源行業的研發力度,研發的多款產品成功實現國產化運用,解決了國家重點工程關鍵設備技術難題,包括加氫裝置上高溫高壓球閥、核工程重點項目中的最小流量調節閥、汽機旁路閥及限位開關等。超低溫調節閥,解決了20K液氫、4K液氦工況技術問題,各項指標與國外水平相當。高頻清潔脈沖角閥各項試驗指標國內領先,在高純晶硅項目實現批量應用。超低溫蝶閥也在我國高端裝備行業中取得了應用業績。“這幾年發展增速加快,公司計劃擴大產能。”蔣永兵說,趁著發展勢頭,川儀調節閥的三期廠房正在建設中,未來將進一步提高調節閥產品供應能力,有效滿足市場需求。去年底,川儀調節閥的母公司川儀股份入選國務院國資委最新“科改企業”,目前,重慶市屬重點國企已有8家入選該名單。打破國外壟斷的不止川儀,重慶市屬重點國企屢屢實現創新突破,實現國產替代——機電集團“航天用大排量高壓無油潤滑壓縮機關鍵技術”成功打破國外壟斷,化醫集團“合成氨馳放氣深冷技術”實現進口替代,中國四聯集團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開展5G無線壓力變送器技術攻關,產品已成功接入中韓石化DCS系統。記者從市國資委獲悉,2023年,市國資國企聚合資金加大創新投入,市屬重點國有企業研發經費投入達到58.3億元,同比增長32.6%,創歷年最高。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4.43%。市國資委還安排1.92億元創新專項資金,聚焦支持“專精特新”“鏈主”“科改”和上市后備等企業的17個重大創新項目。此外,市國資委出臺《市屬國有企業戰略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確定“1+6+12”國有制造業產業發展體系和主要目標任務,指導推動國企依托高能級創新平臺,按照“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四類清單,加強原創性、顛覆性核心技術攻關。去年全年新增國家級創新平臺3個,同比增長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