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共有10個新型煤化工項目斬獲發改委“路條”,投資總額高達2000億元至3000億元。
在煤化工熱潮的裹挾之下,煤化工產業鏈上游的設備生產商及技術服務和催化劑提供商迎來了好日子。但是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了解到,下游的煤化工行業前途仍然難測。業內人士表示,受煤炭價格、技術、產能過剩、環保等四大方面因素的挑戰,煤炭企業在進軍煤化工行業時應保持理性。
設備商率先獲利
受煤炭市場行情不好以及國家煤化工政策明朗化影響,煤炭企業大量進入煤化工行業,目前,煤企雖尚未由此大幅獲利,但大批即將上馬的項目已經撬動了煤化工領域的設備、技術以及附加產品市場。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包括杭州杭氧股份(行情股吧買賣點)有限公司在內的多家煤化工設備生產商和莊信萬豐在內的技術服務和催化劑提供商已經率先獲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銷售人員表示,像山西、陜西、新疆、內蒙古等煤炭資源富集地區煤化工項目建設得熱火朝天,這將是公司保有市場份額以及今后拓展客戶的主要地區。
杭氧股份有限公司的銷售人員說,去年煤化工重啟消息傳出后,打電話或上門咨詢的企業就開始增加了,市場氣氛漸熱,但因行業競爭壓力漸大,訂單沒有明顯增加,設備毛利率也在走低。
杭氧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空分設備和石化設備開發、設計、制造成套企業,已成為國際空分“五強”企業之一。在氣化生產甲醇或天然氣和液化制油的過程中,都需要氧氣作為氣化劑,這就需要空分設備。
上述公司銷售人員稱,空分設備在煤化工設備投資中約占5%。“明年空分設備收入可能回升,畢竟今年上半年簽署了神華寧煤煤化工設備大單。明后年將是設備商接訂單的高峰期。”
他解釋說,包括山西潞安180萬噸間接液化在內的剛獲批“路條”的項目,大部分還處于前期準備工作階段,尚未進入招投標高峰期,這中間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同樣,有望獲利的還有煤化工水處理龍頭企業之一的北京萬邦達(行情股吧買賣點)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煤化工耗水嚴重,萬邦達這類為化工行業提供水處理服務的企業施展空間很大。“煤化工提速為污水處理帶來發展機遇,煤化工領域的污水處理并非一般污水處理企業可以勝任的。”
煤制氣產品扎堆
與上游供應商銷售趨暖相應,煤化工產業項目大量上馬。其中,煤制天然氣頗受青睞。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發現,年初獲得批復的10個項目中,煤制天然氣和煤制烯烴就占了9個。
近幾年天然氣的下游需求快速增長,一些地區出現了天然氣供需緊張的現象,而煤制天然氣作為常規天然氣的重要補充,順理成章受到煤企的追捧。
8月15日,山西省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煤層氣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業內人士認為,山西省政府從能源結構調整的大局出發頒布相關文件,或將推動整個山西加大天然氣、煤制氣、煤層氣的開采利用,燃氣行業有望在山西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莊信萬豐SNG全球市場經理劉茂樹認為,綜合(行情專區)考慮技術路徑、成本、能源轉化效率以及能耗等因素,煤制天然氣和煤質烯烴發展前景較好,可以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發展。“據BP能源預估,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的需求大約在4000億立方米,其中煤制天然氣將占到四分之一的規模。”
而中商情報網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我國已獲批建設的9個煤制天然氣項目年總產能僅為375億立方米。為了補充需求缺口,目前我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和規劃中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年總產能為1600億立方米。
不過,生意社煤炭分析師羅秀滿卻對煤企扎堆進入煤制天然氣行業的行為潑了冷水。羅秀滿則認為,我國天然氣資源比較豐富,由于成本較高,煤制天然氣的市場競爭力遠弱于直接開采的天然氣,不建議投資煤制天然氣項目。
2010年,國家發改委一度收緊了煤制氣審批。原因即與投資大、成本高和回收時間長有關。
煤化工面臨四大瓶頸
上述煤制氣所面臨的價格問題是煤企進入煤化工行業所面臨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
北京一家投資機構的卓先生認為,進入煤化工領域投資必須要考慮到煤炭價格這一因素,“因為黃金十年中,煤價飆升,很少有煤炭企業將注意力放在化工上。”
以山西為例,山西煤制天然氣原料煤成本約占40%左右,煤價高低直接影響企業煤化工項目的收益。
李廷認為,不排除未來大批煤制氣項目剛一投產,就面臨煤炭價格上漲和天然氣價格回落的窘境。屆時煤制天然氣項目的成本優勢可能將蕩然無存。
除此之外,進入煤化工領域還需要面對行業產能過剩、技術難題未解、工藝過程不環保等問題。
其中,在產能方面,過剩的主要是傳統煤化工產品。
技術方面,李廷表示,我國目前只是基本掌握了煤的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技術,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技術雖然走在世界前列,但仍然只是處于工業示范階段,技術談不上成熟,生產穩定性、產品質量、煤炭轉化率、能耗和排放都會受影響。
環保方面,現代煤化工產品屬于煤炭清潔高效和低碳化利用,是相對環保的產品。但煤化工工藝過程本身卻并不環保。包括廢水、煤渣處理等在內的環保問題也是業界擔憂的重點。
“對于有長遠戰略的企業來說,煤化工可以發展,也應該發展,但目前必須要謹慎對待,在技術、環保和市場允許的條件下,適度發展。”李廷說。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