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4日發表化工行業報告指出,從2013到2015年,在本土企業的帶動下,中國化工行業的收入預期將會上升9-11%。
這份名為《中國的化工業:本土行業先鋒的崛起》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穩定,加上平穩的城市化及基建項目發展計劃和宏偉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不斷壯大的中產階層推動著對消費品、汽車、信息科技及電子產品的需求,所有這些因素都為中國化工業帶來了廣闊的增長機會。
畢馬威中國合伙人兼中國及亞太區化工業主管諾伯特(NorbertMeyring)認為,中國企業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現在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全球競爭之中。政府部門已在可持續發展和自給自足等方面制訂了宏大的目標,化工企業應順應趨勢、應對挑戰。在這些要素的驅動下,化工業正嘗試開展重組以增強競爭力、提升價值鏈,這從合成材料和特種化學品細分行業的崛起,以及基礎化學品的邊緣化趨勢中便可見一斑。
報告同時指出,隨著大型生產基地的設立,產品種類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進行創新,并迅速將技術變化融合于生產流程。此外,企業也將它們的優先要務從生產轉向了品牌管理,從為客戶提供產品升級為提供解決方案,同時致力于業務的國際化。
此外,海外投資亦已到達轉折點,不少企業都在全球市場上推廣其品牌,并探討海外并購的機會。此前,中國的大型石化企業都以大型并購為目標,而如今亦會考慮中等規模的海外資產,因為這些公司能為它們提供特定的技術及國際營銷網絡。
諾伯特總結說,“眾多的本土先鋒如今已對國際企業構成巨大的競爭壓力。不但國有企業擴大了它們的海外業務規模,增強了海外擴張野心,私營公司也鞏固了它們的業務,增強了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同時亦在重組其管理系統。”
“中國企業已從大宗化工原料生產商,逐步過渡為更高端產品的制造商,并積極進軍海外市場。不過,隨著中國化工行業的發展壯大,它面臨的挑戰亦日趨復雜。從原料到人力資源問題,各個層面都遭遇了不同困難。行業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認為,中國的化工行業已經為經歷快速和深遠的轉型做好了準備。”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