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技術 > 論文文集 > 正文

微通道換熱器研究進展

作者: 2013年07月18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微通道換熱器研究進展 鐘毅 尹建成 潘晟旻 (昆明理工大學) 摘 要:從微通道換熱器的發展歷史出發,介紹其制造方式、結構和材料,重點介紹對微通道換熱器發展和降低成本有重要影響的全鋁微通道管材成形加工技術。對

微通道換熱器研究進展
                                       鐘毅 尹建成 潘晟旻
                                             (昆明理工大學)
    摘 要:從微通道換熱器的發展歷史出發,介紹其制造方式、結構和材料,重點介紹對微通道換熱器發展和降低成本有重要影響的全鋁微通道管材成形加工技術。對微通道傳熱的特征進行述評,從微電子微機械高效傳熱、CO2制冷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提高家用空調能效比幾個方面展現微通道換熱器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微通道;換熱器;傳熱特性;壓力降;空調;制冷
    換熱器工質通過的水力學直徑從管片式的10~50mm,板式的3~10mm,不斷發展到小通道的0.6~2mm,微通道的10~600μm,這既是現代微電子機械快速發展對傳熱的現實需求,也是微通道具有的優良傳熱特性使然。微通道技術同時觸發了傳統工業制冷、汽車空調、家用空調等領域提高效率、降低排放的技術革新。
    1 微通道換熱器的發展歷程
    微通道換熱器(見圖1[1-2])的工程背景來源于上個世紀80年代高密度電子器件的冷卻和90年代出現的微電子機械系統的傳熱問題。1981年,Tuckerman和Pease提出了微通道散熱器的概念;1985年,Swife,Migliori和Wheatley研制出了用于兩流體熱交換的微通道換熱器。隨著微制造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能夠制造水力學直徑10~1 000μm通道所構成的微尺寸換熱器。1986年Cross和Ramshaw研制了印刷電路微尺寸換熱器,體積換熱系數達到7MW/(m3·K);1994年Friedrich和Kang研制的微尺度換熱器體積換熱系數達45MW/(m3·K);2001年,Jiang等提出了微熱管冷卻系統的概念,該微冷卻系統實際上是一個微散熱系統,由電子動力泵、微冷凝器、微熱管組成。如果用微壓縮冷凝系統替代微冷凝器,可實現主動冷卻,支持高密度熱量電子器件的高速運行[3]。
    在汽車空調方面,由于傳統的氟利昂系列制冷劑對臭氧層具有較強的破壞作用,已被《蒙特利爾議定書》禁止。R134a作為一種過渡型替代品,由于其溫室效應指數很高(約為CO2的1 300倍[4]),也被《京都議定書》所否定。CO2在蒸發潛熱、比熱容、動力黏度等物理性質上具有優勢[5],若采用合適的制冷循環,CO2在熱力特性上可與傳統制冷劑相當,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優勢。但是CO2制冷循環為超臨界循環,壓力很高[6],在空調系統中高壓工作壓力要到13MPa以上,設計壓力要達到42.5MPa,這對壓縮機和換熱器的耐壓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結構輕量化和小型化的前提下,微通道氣體冷卻器是同時滿足耐壓性、耐久性和系統安全性的必然選擇。目前歐盟已做好準備,將于2011年全面使用CO2工質的汽車空調系統。

    在家用空調方面,當流道尺寸小于3mm時,氣液兩相流動與相變傳熱規律將不同于常規較大尺寸,通道越小,這種尺寸效應越明顯。當管內徑小到0.5~1mm時,對流換熱系數可增大50%~100%。將這種強化傳熱技術用于空調換熱器,適當改變換熱器結構、工藝及空氣側的強化傳熱措施,預計可有效增強空調換熱器的傳熱、提高其節能水平。
    與最高效的常規換熱器相比,空調器的微通道換熱效率可望提高20%~30%[3]。在這方面,全球幾大散熱器生產廠家如Delphi,Aluventa和Danfoss等已經開始將微通道散熱器推廣應用于家用空調如多聯機、戶式中央空調,這將使產品擁有巨大的競爭力。我國陽江寶馬利、江蘇康泰也在緊跟全球換熱器發展步伐,已開發出多種微通道家用空調散熱器。
    2 微通道換熱器的類型、材料及加工方式
    微通道換熱器按外形尺寸可分為微型微通道換熱器和大尺度微通道換熱器。
    2·1 微型微通道換熱器
    微型微通道換熱器是為了滿足電子工業發展的需要而設計的一類結構緊湊、輕巧、高效的換熱器,其結構形式有平板錯流式微型換熱器、燒結網式多孔微型換熱器。
    微型微通道換熱器可選用的材料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鎳、銅、不銹鋼、陶瓷、硅、Si3N4和鋁等[7]。采用鎳材料的微通道換熱器,單位體積的傳熱性能比相應聚合體材料的換熱器高5倍多,單位質量的傳熱性能也提高了50%[8-9]。
    采用銅材料,可將金屬板材加工成小而光滑的流體通道,且可精確控制翅片尺寸和平板厚度,達到幾十微米級,經釬焊形成平板錯流式結構,傳熱系數可達45MW/(m3·K),是傳統緊湊式換熱器的20倍[10]。
    采用硅、Si3N4等材料可制造結構更為復雜的多層結構,通過各向異性的蝕刻過程可完成加工新型換熱器,使用夾層和堆砌技術可制造出各種結構和尺寸,如通道為角錐結構的換熱器[11-12]。
    隨著微加工技術的提高,目前可以加工出流道深度范圍為幾微米至幾百微米的高效微型換熱器。此類微加工技術包括:平板印刷術、化學刻蝕技術、光刻電鑄注塑技術(LIGA)、鉆石切削技術、線切割及離子束加工技術等[7]。燒結網式多孔微型換熱器采用粉末冶金方式制作。
    2·2 大尺度微通道換熱器
    大尺度微通道換熱器主要應用于傳統的工業制冷、余熱利用、汽車空調、家用空調、熱泵熱水器等。其結構形式有平行流管式散熱器和三維錯流式散熱器。由于外型尺寸較大(達1.2m×4m×25.4mm[13]),微通道水力學直徑在0.6~1mm以下,故稱為大尺度微通道換熱器。大尺度下微通道的加工與微尺度下微通道的加工方式顯著不同,前者需要更高效的加工制造技術。目前,形成微通道規模化的生產技術主要是受擠壓技術,受壓力加工技術所限,可選用的材料也極為有限,主要為鋁及鋁合金,它們是1100,1197(D97),3003和3102,其成分列于表1。鋁及鋁合金微通道平行流管的主要生產方法列于表2。

              
    3 微通道換熱器的傳熱特征
    3.1 熱傳導效率
             
    式中:h為熱傳導效率;Nu為努賽爾數;k為熱導率;d為通道的水力學直徑[15]。由上式可知,微通道由于其微小的水力學直徑可獲得較大的換熱效率。
    3.2 工質流動方式
    常規換熱器的工質流動方式為湍流
      
    微通道換熱器的工質流動方式為層流
      
    3.3 壓力降
      
    式中:Δp為壓力降;f為摩擦因子;L為流動長度;G為流量;ρ為密度[15]。微通道換熱器采用分布流動可以提供較短的流動長度L,因此,盡管d有所減小,微通道換熱器工質流動的壓力損失仍可達到中等水平。
    微通道換熱器與常規換熱器熱力特征間的比較如表3所示。
           
    4 微通道換熱器的應用前景   
    4.1 微通道換熱器在CO2制冷方面的應用
    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空調逐漸普及并成為國產汽車的標準配件,市場空間巨大。2001—2008年我國汽車空調壓縮機產量與汽車產量增長趨勢如圖2所示(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基于環保要求,環境友好型工質CO2的應用引起學術界和工業界的高度重視。與R134a和R1234yf相比,CO2的低溫室效應指數(GWP=1)、破壞臭氧潛能值低(ODP=0)、不可燃性、無毒以及穩定的化學性質都具明顯優勢。CO2的蒸發潛熱較大,單位容積制冷量相當高,故壓縮機及部件尺寸較小,但CO2排熱與吸熱過程在跨臨界狀態下進行,要求以其為工質的換熱器有較高的耐壓能力。歐洲制冷界經過8年的摸索后發現,在現有的換熱器中,微通道換熱器具有最好的綜合效率[16]。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制冷空調中心制造的使用微通道換熱器的汽車空調樣機的性能已達到甚至超過了參照的R134a系統[17]。
    微通道換熱器在空調器中的應用具有如下優勢:
    ①節能。節能是當今空調器的一項重要指標。常規換熱器很難制造出高等級如Ⅰ級能效標準的產品,微通道換熱器將是解決該問題的最佳選擇。
    ②成本。與常規換熱器不同,微通道換熱器不依靠增加材料消耗提高換熱效率,在達到一定生產規模時將具有成本優勢。
    ③推廣潛力。微通道換熱器技術在空調制造領域還有向大型商用空調系統推廣的潛力,可以極大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3]。
    4.2 微通道換熱器在微電子等領域的應用
    微電子領域遵循摩爾定律飛速發展,伴隨晶體管集成度的不斷提高,高速電子器件的熱密度已達5~10MW/m2,散熱已經成為其發展的主要“瓶頸”,微通道換熱器取代傳統換熱裝置已成必然趨勢。因此在嵌入式技術及高性能運算依賴程度較高的航空航天、現代醫療、化學生物工程等諸多領域,微通道換熱器將有具廣闊的應用前景。
    5·結束語
    與常規換熱器相比,微通道換熱器不僅體積換熱系數大,換熱效率高,可滿足更高的能效標準,而且具有優良的耐壓性能,可以CO2為工質制冷,符合環保要求,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大尺度微通道換熱器的關鍵技術———微通道平行流管的生產方法在國內已漸趨成熟,使得微通道換熱器的規模化使用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略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