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入11月份之后,國內化工品價格走勢一枝獨秀,其中塑料和甲醇表現尤為突出。我們認為,一方面,部分化工品生產集中度較高,原材料供應和產品產出方面存在相對的壟斷性,很容易發(fā)生逼倉行為。另一方面,甲醇受季節(jié)性因素、成本驅動和裝置檢修等多因素共同影響。
不過,由于甲醇產能過剩、潛在的需求放緩,當前漲勢只是階段性反彈,并不具備轉市的基礎。因此,短期的逼倉行為隨時可能因價格反彈刺激產出恢復而終結。
季節(jié)性因素發(fā)力。首先,冬季甲醇企業(yè)檢修增多,導致現貨市場供應偏緊。百川資訊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主要地區(qū)甲醇廠的開工率大多數都出現下滑。其中,只有華東和華北地區(qū)開工率分別上升5.79和6.13個百分點,達到64.63%和70.1%。
其次,由于冬季天然氣供應不足導致天然氣制甲醇產能受限。由于天然氣受限,氣頭企業(yè)開工不足,加之西北氣頭企業(yè)地處偏遠、外發(fā)周期較長,以前冬季取暖多以燃煤為主。但今年來,為了減少燃煤對大氣的污染,我國率先在北方供暖集中地區(qū)落實了“煤改燃”政策,以較為節(jié)能清潔的天然氣代替煤炭作為取暖的主要能源。雖然這個政策是我國環(huán)保改革的必然之路,但這使天然氣的供求緊張局面變得更加嚴重。按照“保民用、壓工業(yè)”的原則,華北地區(qū)多家企業(yè)因為停止或者限制供應天然氣而停產。
再次,天氣因素導致甲醇運輸可能會相對困難。國內甲醇生產裝置比較分散,主要分布在蒙、陜、豫、晉等內陸地區(qū)或交通不便的西部地區(qū)和海南省,而甲醇消費中心相對集中在華東和華南地區(qū)。甲醇行業(yè)的生產及消費地區(qū)分布情況,決定了當前甲醇國內貿易總體上呈現由西向東流動的態(tài)勢,交通運輸一般也以陸路長途運輸為主。冬季,西北、東北地區(qū)煤炭運輸擠壓甲醇火車運力。
成本驅動因素。從甲醇的生產工藝來看,有煤制甲醇、天然氣制甲醇和焦爐煤氣制甲醇。而近期這三大原材料價格都出現同步上漲。因此,成本傳導因素也導致甲醇價格水漲船高。11月,國內無煙煤市場價格呈穩(wěn)中趨漲態(tài)勢。全國無煙煤BACI均價指數升至828點,較10月底807點上升21點;11月份,環(huán)渤海地區(qū)發(fā)熱量5500大卡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從11月1日的537元/噸上漲到576元/噸。
國外價格飆漲。10月份開始,國外裝置多有檢修。歐美、沙特貨經過港口部分并未停靠,而是選擇發(fā)至東南亞區(qū)域套利,導致港口庫存持續(xù)低位,現貨市場出現貨緊現象。國際甲醇價格也大幅上漲,由此也推升了國內甲醇價格。11月,中國港口甲醇與CFR均呈現大幅上漲,相對國際價格漲幅更大。目前,CFR東南亞(中間價)為595美元/噸,比上個月上漲了15.5%;而CFR中國中間價為516美元/噸,環(huán)比上漲了12.7%。
現貨溢價高企。我們對比期現價格來看,現貨溢價高企。12月3日,甲醇主力合約1405收盤價為3099元/噸,而華東地區(qū)甲醇現貨市場中間價達到3595元/噸,產區(qū)山西、山東和內蒙的價格在12月2日分別報3165元/噸、3290元/噸和2840元/噸,但是銷區(qū)如江蘇、福建和上海的價格普遍超過3500元/噸。截至12月2日,甲醇倉單數據依舊為零,顯示近月合約逼倉是難以抵擋的。
潛在利空不可忽視。首先,產能過剩問題。2013年11月,全國總產能達5546.74萬噸,而1-10月份甲醇的實際產量為2296.86萬噸,產能利用率只有41%。截至10月,中國甲醇市場表觀消費總量2687.367萬噸。因此,在這么龐大的產能背景下,一旦價格反彈,產量和產能肯定會重啟,這給后市帶來壓力。目前,煤制甲醇盈利多在500-800元/噸。天然氣制甲醇成本略高。由于天然氣價格上調,每噸甲醇成本上漲200元/噸以上,但目前甲醇價格處于高點,天然氣裝置略有盈利。
其次,下游廠家利潤薄弱,對于高價貨源抵觸,并且隨著冬季來臨,地產對甲醛等需求會出現降溫。下游主要需求—板材市場需求弱勢,甲醛上調之后出現采購緊縮現象,導致甲醛市場走貨減少。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