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到國內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及基礎建設政策的不斷深化,我國泵閥行業將引來持續增長的發展新機遇。2012年稱得上是中國進入工業化時代后機械行業最好的一年:高增長、低通脹、高盈利。與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相關的工程機械、機床行業銷量創歷史新高,新興戰略產業軌道交通設備行業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泵閥企業作為配件供應商,其命運與房地產、建筑、工業、工程項目等產業發展休戚相關。
然而,在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日前向社會公布的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這18個工業行業2010年淘汰落后產能共涉及企業2087家。其中涉及企業數較多的行業有:水泥762家,造紙279家,印染201家,焦炭192家,煉鐵175家,鐵合金143家,制革84家。而在工信部日前向社會公布的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鋼鐵行業也“榜上有名”。
根據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分析,多為高污染、高耗能行業,如焦化業,鋼鐵業,印染,都為高耗能,高污染的典型行業。其中水泥、造紙、印染三大行業關閉企業數最多。在環保壓力日趨加大的情況下,這些行業更加緊迫地面臨轉型和調整,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逐漸由粗放型產業向集約型產業轉型發展。只有不斷促進技術創新,降低消耗的同時不僅節約了資源而且減少了污染,這樣才能夠使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相協調。
作為泵閥原材料的鋼鐵,將面臨減產危險,泵閥行業也因此受到了較大影響。原材料價格上漲利潤空間降低在環境壓力日趨加大的今天,高污染、高耗能的鋼鐵行業亟待轉型。但在某種程度上,淘汰落后產能也會因制約生產能力而造成減產。泵閥英才網分析人士認為,在鋼鐵行業中,減產將導致短期內鋼價上調,并由此造成泵閥行業的成本提高,導致泵閥行業短期的價格波動。
據悉,今年以來,不銹鋼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流”,很多企業的產值同比至少縮水60%。而為了保證銷售,泵閥行業只能調整市場價格,壓縮利潤空間。不僅如此,由泵閥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泵閥行業本身的發展趨勢也面臨著淘汰落后產能的風險。以閥門企業為例,目前中小型閥門企業有兩萬家之多,由此看來,閥門行業迫切需要轉型調整。由淘汰落后產能名單中看出,多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國有大型企業項目只占少數。據了解,泵閥作為機械基礎件,與主機相比,企業建立生產線的初始資金和技術投入相對較少。通過近幾年的市場推動,中國泵閥行業的生產廠家迅速增加,生產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泵閥產量也有了大幅度增加。但較為尷尬的是,中小型及民營泵閥企業在這一過程中迅速增多,并占很大比重,相反大型泵閥企業較少,而且泵閥行業品牌性較差,相對于國外的泵閥產品,中國泵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較差。
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國際化戰略布局已經開始,工程機械行業率先布局。雖然有部分低端機械產品因勞動力、環保成本等因素,產量已經全球第一,但是實際上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國際化戰略剛剛開始,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的打擊很大,但金融危機也降低了中國實施國際化戰略的成本,收購兼并開始增加。裝備制造業有望成為中國具有競爭力的行業之一,工程機械、鐵路裝備等行業有望稱霸全球,這將改變裝備制造業的全球競爭格局,當然還要看中國裝備制造企業的國際化戰略推進。
截至2011年年底,中國規模以上專營、兼營泵制造企業數量達到803家,閥門制造企業889家,中小型企業有2萬家之多,結果造成打價格戰、以次充好等惡性競爭以及資源浪費、高風險運行等不良后果。
閥門行業迫切需要轉型調整。金融危機來勢兇猛企業優勝劣汰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市場急劇萎縮,對于諸如鋼鐵、建筑及其上下游產業來說,無疑是一股“冷空氣”,這對依賴這些產業發展的泵閥行業也是一個噩耗。然而,業內人士發現,金融危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泵閥行業造成了消極影響,但也使得行業內部的弊端也暴露無遺,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得到了改善。
出口水平有待提高。在中國泵閥行業廣闊內銷市場的映襯下,出口市場卻略顯“單薄”。據了解,中國泵閥行業年銷售總額可達上千億元,但出口所占比率卻微乎其微,分布在浙江、江蘇、上海、四川等地的泵閥出口企業,其出口的產品大部分以貼牌生產或低附加值產品為主,而且出口量較小,產品品牌沒能在國際市場上形成影響力。對此,泵閥專家指出,開拓國際市場不同于國內市場,泵閥出口企業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出口的產品在材料的選擇、檢測、產品功能以及交貨時間等必須符合國際市場的要求;二是營銷人員能夠準確了解國際市場,并將市場需求信息快速準確地傳遞給本企業。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