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正開始復蘇,歐債危機也已有轉機,美國、東歐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增速均有走強趨勢,國際環境較前兩年已有很大改善。
盡管決策層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忍耐度有所提高,但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宏觀經濟政策方面已有暖意。
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激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促進信息消費、加快棚戶區改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經濟“保底”。
從目前的政策取向上看,決策層對清費正稅和商品煤質量管理的重視,將有利于煤炭經濟發展,我國以煤為基礎的能源政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改變。
二季度,工業利潤率已有上升,下游產業有轉暖跡象;煤炭銷售利潤率正向工業平均值逼近;防治霧霾要求大力發展煤制油氣,這將為煤炭拓展新的空間;IPO有望開閘,融資渠道將打通。對于煤炭產業的前景,煤炭企業要有信心。
堅持“冬泳”不懈怠
轉型升級正當時
對煤炭經濟形勢的嚴峻性,煤炭企業應當有清醒的認識,時刻關注形勢變化。要堅持“冬泳”不懈怠,密切關注政策面的變化;抓住轉型升級主線,靠創新驅動,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煤炭附加值;加強精細化管理,跟管理要效益,避免市場低迷造成的損失;要利用好治理霧霾的機遇,積極參與煤炭深加工,迎接煤化工產業的大發展;要加大兼并重組力度,走大集團的路子;要加快產業裂變,把一些與煤炭主業無關的業務盡快剝離出去,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要增強整體意識,協同應對困境,不要各掃自家門前雪,不管行業瓦上霜。
煤炭產業陷困境
需要政府有作為
在市場失靈狀態下,政府要加強規制,用好政策工具,增加正能量。建議政府繼續抑制產能的過快釋放,尤其要關注隱性煤炭產能;要利用好價格調節基金,對煤炭企業進行價格補貼和限產補貼,防止煤價“跌跌不休”帶來過大傷害;建立動態煤炭進出口機制,堅持在WTO原則下,合理調控進出口數量;要采取各種辦法促進煤炭產品質量提高;要抓緊清費正稅,減輕企業負擔;要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關、停、并、轉”一些生產力落后的煤礦,促進產業鏈的適當延伸;盡快完善新股發行制度,適時啟動IPO,為煤炭產業融資打通渠道;對房地產應區別對待,鼓勵公益性住房、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危險橋梁、道路的重建、修繕力度;限制向落后煤炭產業項目投資,加大向新興產業投資的力度。
近日,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發布二季度中經煤炭產業景氣指數表明,煤炭經濟仍然偏冷。
二季度,中經煤炭產業景氣指數為97.2944,比一季度微降0.4713,仍處于偏冷的藍燈區。煤炭經濟景氣指數的下滑是經濟增長乏力的綜合反映。
從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看,目前煤炭產業仍無明顯轉暖跡象。如果沒有大的措施出臺,預測三季度煤炭經濟將繼續在藍燈區運行。建議煤炭企業抓住這次深度調整的機遇,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迎接產業走出低谷。
二季度產業景氣度下降
1.產量依舊呈增加態勢
二季度,在煤炭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下,煤炭企業銷售收入基本與二季度持平。這說明煤炭供給仍在增加,產能集中釋放問題仍存在。據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測算,二季度全國原煤產量為10.6億噸,同比增加4900萬噸,增幅為4.8%。
近兩年來,在煤炭供給相對過剩的情況下,有些企業視政府抑制產能集中過快釋放的政策而不顧,采取薄利多銷的策略,對煤炭產業走出困境非常不利。
2.進口維持高位
近幾個月來,受國內煤價持續下跌影響,煤炭進口增速有所下降。二季度進口量為7848萬噸,同比增長0.17%,其中6月同比下滑17.9%。上半年,我國共進口煤炭(含褐煤)15848萬噸,超過去年同期近2000萬噸,同比增長13.3%;出口煤炭408萬噸,同比減少170萬噸,降幅為29.4%。
3.庫存繼續增加
據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測算,二季度末,全社會煤炭庫存在3億噸左右,其中煤礦存煤約1.38億噸,比一季度末增加約2000萬噸。國內煤礦、港口、電廠等各環節煤炭庫存均處在高位。6月30日,秦皇島港、國投曹妃甸港、京唐港、天津港的煤炭庫存分別為692萬噸、555萬噸、512萬噸、347萬噸。5月末,重點電廠煤炭庫存高達7253萬噸,平均可用22天,是歷史同期較高水平。
煤炭產業產成品資金占用量在一季度下降后又快速回升,二季度末為826億元,同比增長11.1%,環比增加106億元。
4.價格持續下滑
煤炭出廠價格指數在二季度末跌至86.6,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新低。環渤海地區5500大卡/千克動力煤綜合平均價格從年初的每噸633元跌至6月底的每噸596元,創近五年來新低。有必要指出,二季度大部分時間,煤價維持在每噸600元以上,6月最后一周,中煤能源和神華兩大煤炭集團率先大幅下調動力煤價格,進而引發同煤集團、伊泰集團跟風調價,導致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恐慌性”下挫。
5.銷售收入由增轉降
煤炭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為8581億元,由同比增長轉為下降5.1%,為兩年來的最大降幅。煤炭出廠價格同比下跌13.4%,是煤炭主營業務收入下降的主要因素。
6.應收款重新抬頭
二季度末,煤炭產業應收賬款達3198億元,同比增長21.7%,比一季度末增加678億元,與當季銷售收入同比下降形成鮮明對比。同時,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為30天,創近年新高,比一季度增加1.2天。
7.利潤大幅下降
煤炭產業實現利潤總額533億元,比一季度減少148億元,同比下降48.7%,降幅明顯擴大,連續5個季度同比下降。
煤炭銷售利潤率不斷下挫,二季度降至6.2%,環比下降1.7個百分點,同比下降5.3個百分點,而當季全部工業銷售利潤率為5.4%,二者差距越來越小。2012年開始的持續下降,使煤炭銷售利潤率逐步向工業平均利潤水平靠近。
8.稅金繼續下滑
煤炭行業稅金總額為599億元,環比減少63億元,同比下降17.5%。稅金總額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6.9%,環比略有降低。
9.投資有所放緩
煤炭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1212億元,同比下降2.1%,已連續3個季度同比下降,行業長期低迷抑制了投資熱情。
10.用工增速放緩
煤炭產業從業人數為526.6萬人,同比微增0.6%,增速環比降低,用工增速自2011年三季度開始,連續8個季度放緩。
產經形勢不樂觀
美國經濟開始復蘇,歐債危機最壞的階段也已過去,國際環境有所改善。然而,導致我國煤炭產業景氣度持續低迷的國內因素短期內難有大的改觀。
首先,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下游產業普遍不景氣,煤炭需求總量不足,供大于求的矛盾依舊。
其次,“十一五”以來,我國煤炭產業2.27萬億元投資形成的產能仍在集中釋放。在進口煤大量增加的同時,國內火電企業自辦煤礦形成的產能開始釋放,有的發電企業每年的煤炭自給量將達到1億噸。這兩部分煤炭供應實實在在對市場形成擠壓。
再其次,追求規模擴張、不注重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式使一些煤炭企業在突如其來的產業逆轉中應對不及,只能依靠薄利多銷。這種做法加劇了供給過剩。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不容忽視:政府穩中有為做得不夠。煤炭稅費制度的改革推進緩慢,不少地方亂收費問題屢禁不止;煤電價格聯動不對稱,煤炭價格調節基金等專項基金運作不到位。
綜合分析判斷,三季度煤炭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