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從華東理工大學傳來消息:該校化工學院李偉教授領銜研發的草酸酯法煤制乙二醇技術成果在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和安徽淮化集團落地開花。這兩套大型裝置催化劑指標先進,且單臺套達10萬噸/年的規模,實現了我國煤制乙二醇工業的技術跨越。
3月底,億利資源集團鄂爾多斯新杭能源有限公司建設的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3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裝置順利產出聚酯級乙二醇產品,實現一次性開車成功,其專利技術來自于華東理工—安徽淮化—上海浦景聯合體。同時,淮化集團建設的1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裝置也正式投產。
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聚酯纖維、礦泉水瓶的主要原料乙二醇,長期以來主要由石油加工而來。用煤基合成氣制乙二醇,則可部分替代我國短缺的石油資源。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乙二醇需求量節節攀升,但自給率一直不足30%。據海關統計,2011年,我國乙二醇進口量為727萬噸,增長約9.42%;2012年的進口量為796.53萬噸,增長9.6%。“我國是個貧煤少油的國家,通過煤基合成氣制乙二醇,對國家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而且相對于石油化工路線來說,煤制乙二醇的經濟效益也較好。”李偉教授說。
1998年,華東理工大學聯合化學反應工程研究所開始了煤基合成氣制乙二醇技術的研究工作。2009年,該校與上海浦景化工技術有限公司、安徽淮化集團達成合作協議,在安徽淮化集團建設煤基合成氣制乙二醇1000噸/年的中試裝置。2011年8月,中試成功,產出優等級乙二醇產品,驗證了技術的合理性,并取得了進一步放大的數據,為該技術的產業化奠定了基礎。
據李偉教授介紹,以煤為源頭制取乙二醇主要有三條技術路線,分別是直接合成法、甲醇法和草酸酯法,他們開發的是草酸酯法合成氣制乙二醇技術。該技術最大的特點是反應器技術先進,且臺套規模為目前國內最大。其采用的羰化反應器、加氫反應器均為大型列管式固定床反應器類型,利用飽和水撤熱,采用內導流的撤熱水分布方式,反應器床層溫度均勻。李偉還表示,乙二醇技術的核心和關鍵在于加氫催化劑以及EG精制工藝,正是在這兩方面,他們開發的技術相比其他同類技術具有領先優勢。
據悉,到目前為止,草酸酯法合成氣制乙二醇技術成果已授權6個客戶的7套裝置,總計160萬噸/年產能規模,各套裝置目前均在工業化實施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