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去年以來,國際石油市場持續超低位震蕩,給油氣勘探開發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勘探開發業務是集團公司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和效益之源。優先發展勘探開發業務,是集團公司實現穩健發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我們提升國際競爭力、成就世界水平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基石。面對國際低油價“寒潮”持續不退的艱難困局,中國石油勘探開發業務突圍之路在何方?
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王宜林在集團公司2016年工作會議上明確——要統籌國內外油氣勘探開發,突出獲取有價值的資源,優先配置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持續降低發現成本和開發成本,努力實現油氣儲量產量規模和經濟效益同步增長。王宜林著重強調,要優先發展勘探開發業務,特別是在國內要按照“深化東部、發展西部、拓展海上,油氣并重、立足常規、加強非常規”的戰略布局,統籌當前與長遠、規模與效益、老區與新區、地下與地面,科學處理好產能、產量和投資、成本之間的關系,努力獲得經濟效益可采儲量和效益產量。
勘探開發難,質量效益勘探開發更難。老區勘探開發難,老區質量效益勘探開發更難。如果我們能夠解開老區質量效益勘探開發的難題,那么中國石油質量效益勘探開發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為此,我們推出《提質增效看老區》系列報道,擬通過國內幾個老油氣區塊高效開發成功案例的深度剖析和解讀,給其他單位以借鑒和啟示。
3月13日,長慶油田公司采氣二廠負責開發的榆林氣田日產氣588萬立方米,已踏上第13個年頭穩產20億立方米的征程。
這塊曾被斷言年20億立方米只能自然穩產5年的“三低”氣田,緣何能“青春煥發”,依舊保持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益開發?在低油價的“寒冬”中,它是如何“延年益壽”的?
系列化創新,科技挺“三高”
“榆林氣田的穩產史,也是采氣二廠的科技攻關史。”這個廠的技術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
針對氣田開采中出現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采氣二廠提出“不累倒一口高產井,不放棄一口低產井,讓每口井百分之百發揮作用”的目標,先后攻關并形成氣藏評價、產能試井、動態監測分析、儲層改造、排水采氣和井下節流等10項配套的地質工藝技術。
特別是采氣二廠在不斷深化地質認識的基礎上,持續有效開展氣藏工程研究,做好氣田地層壓力評價、產能核實、儲量落實、產量遞減規律分析、穩產期指標預測,并根據這些結果評價氣田開發現狀和效果,優化開發技術指標,增強了穩產能力。
2005年以前,采氣二廠在這里應用單封隔器和機械封隔器壓裂工藝改造氣井百余口,試氣獲得平均無阻流量每日20.58萬立方米。隨著壓裂技術的升級,采氣二廠又采用雙封隔器不動管柱分層改造技術提升產量。其中,兩口壓裂井獲得每日無阻流量百萬立方米的高產氣量。
精細化操作,管理助“三高”
榆林南部氣田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多套層系疊置,物性差異大,局部儲層巖屑含量高,儲層非均質性極強。每口井所對應的地層系數和壓差等指標不盡相同,按照常規管理辦法,很可能摸不準“脾氣”而功虧一簣。
“分級分類精細管理”是榆林氣田穩產的關鍵。針對榆林氣田的特殊情況,采氣二廠總結多年管理經驗,在不斷深化氣藏地質認識的基礎上,對氣田所有井進行逐一摸排診斷,并分為三大類10多個小類,并針對每口井的個性特征及“脾氣秉性”進行再描述,分別建立個性“檔案”,針對不同氣井對癥下藥。
“一井一法,一層一治”,不但使老井的單井日產量大幅提升,而且讓80%以上的氣井穩產周期由5年延長到12年,低產老氣井開井時率也由83%提高到86.4%。
數字化運行,智能促“三高”
在傳統作業模式下,采氣二長通過數字化改造,建設智能氣田,提升現代化管理水平,打開了效益通道。
采氣二廠對榆林氣田12座集氣站全部實施數字化值守改造,將原來粗放型的一體管理,逐步細化為由單井、單站、作業區、處理廠、廠級組成的五個緊密相連環節,實現三級集中平臺層層遞進的數字化智能管控新模式,不僅減少了傳統形式下的重復作業、交叉作業,而且提升了生產問題發現的時效性,增加了處理問題的成功率。原來3天發現問題井,現在幾分鐘就可以鎖定目標。同時,榆林氣田的數字化管理讓用工成本大幅縮減,員工勞動強度也隨之下降,曾經需要8個人管理的集氣站,現在2個人足矣。
精細化管理、集成化創新、數字化運行讓榆林氣田產量穩步提升。面對低油價“寒冬”,采氣二廠通過不斷深化地質認識,充分挖掘老井產能潛力,使榆林氣田的平均日產氣量依舊保持在600萬立方米,榆林氣田連續穩產13年的新跨越勝券在握。
背景鏈接
榆林氣田位于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橫亙于陜西省榆林市境內,是長慶油田保障北京及華北地區天然氣供應的主力氣源地之一。
1996年5月,陜141井試氣獲得76.78萬立方米高產氣流,開始了榆林氣田大規模天然氣勘探的征程。2001年建成投產的榆林氣田,5年后全面建成整體年20億立方米產能及配套工程,拉開了榆林氣田自然穩產期的序幕。根據對榆林氣田的儲量審核,最初這個氣田的預測設計穩產期為5年。而目前,榆林氣田已穩產12年,成為長慶油田主力氣區之一。榆林氣田也是長慶油田繼在下古生界成功開發靖邊氣田之后,在上古生界獲得又一重大突破。
榆林氣田西臨靖邊氣田,北接蘇里格氣田,東抵神木雙山地區,是陜京線的輸出地,也是西氣東輸的后備氣源地。榆林氣田的開發,借鑒了靖邊氣田的各項技術,并在發展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成熟壯大,形成了以“節流制冷、低溫分離、高效凝聚”為主體技術的地面低溫工藝新模式。
榆林氣田的高效勘探開發,集成創新了獨具上古生界氣藏特色的氣田開發模式,被中國石油命名為“高效開發氣田”。目前,榆林模式不但同長慶氣田創造的靖邊模式、蘇里格模式并行運行,而且被油田內外廣為學習和借鑒。榆林氣田開發至今,已累計生產天然氣244.2億立方米。
專家點評:技術創新成就榆林模式
(長慶油田采氣二廠副廠長 郝玉鴻)
長慶油田采氣二廠在開發榆林氣田之初,通過大力開展技術攻關、工藝革新和管理創新,走出了以“氣藏工程、低溫分離、多井集氣、集中處理”為特點的地面工藝技術、以“排水采氣、井下節流、加砂壓裂”為核心的采氣工藝技術、“以滾動開發、氣井綜合評價、產能評價、地層壓力評估”為核心的氣藏工程技術等三大技術系列為主要內容的氣田開發配套技術體系,形成了上古生氣藏特色的開發技術模式——榆林模式。
榆林氣田開發模式的形成,成功突破了上古“三低”砂巖氣藏的多項技術瓶頸,實現榆林氣田的高效開發。低溫分離工藝技術填補國內行業空白。
當前,面對榆林氣田產能降低、低產井間歇井比例增大、設備與設施日益老化等問題給氣田生產帶來的影響,長慶采氣二廠依靠自身科研隊伍,針對氣田實際特點,開展自主科技項目研究,始終堅持將科研攻關、管理創新與氣田開發緊密結合,為榆林氣田的持續穩產奠定了基礎。
榆林氣田12年的穩產之路,是長慶采氣二廠依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走出的一條提質增效之路,是一條老區“永葆青春”的智慧之路。
員工心聲:精細管理貫穿開發全過程
長慶采氣二廠作業二區經理馬國華:
負責榆林氣田生產管理的作業二區有91口生產氣井,其中1/3為低產低效氣井。發揮好這些氣井的潛能,成為能否完成生產任務、保障榆林氣田持續穩產的關鍵。為此,作業二區摸索出“3M1R”低產氣井管理法,并結合泡排動態分析統計法,不斷優化低產井、間歇井生產制度,尋找合理藥劑加注量及頻次,努力做到不浪費一口氣井,力爭“顆粒歸倉”。
長慶采氣二廠地質研究所氣藏一室主任張濤:
如果說油氣勘探在地質家腦海里的話,那么油氣開發則在技術人員的手中。榆林氣田在開發過程中,技術人員通過深化地質與氣藏工程研究,采取“分級分類”的氣田精細管理模式,輔以多項工藝措施,確保了多年來冬季高峰平穩供氣,低產氣井夏季充分發揮產能,實現了氣田的科學高效開發。
長慶采氣二廠作業三區榆12集氣站站長陳思楊:
在基層作業現場,要把企業的每一項工藝措施和管理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貫穿到崗位操作的全過程,努力做到讓每一口氣井安安全全、健健康康地運行,不讓每一口氣井“躺倒”,不讓每一口氣井“帶病”上崗。只有靠精細管理把每一口井的單井產量提上去,把操作成本降下來,才能打贏提質增效攻堅戰。
標簽:長慶榆林氣田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