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6年“5.20世界計量日”的日益臨近,計量,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事實上,計量,在人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人們應該時刻關注計量。近日,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秘書長馬愛文撰文論述了計量對中國制造的重要性和作用。該論文指出,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明確強調: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聶榮臻元帥曾經說過: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以下是論文部分內容)
《中國制造2025》,在全面分析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的重大調整、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我國制造業存在的問題等基礎上,國務院提出了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九項戰略任務和重點: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通過分析這九個方面的關系,中國制造的實質可以概括為:通過創新、融合、強基,實現質量提升、企業轉型和快速發展。
創新,《中國制造2025》中上百次用到“創新”一詞,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創新領域和創新概念,如設計創新、工藝創新、創新網絡、創新聯盟、創新模式等,但最為主要、最為基礎的是科技創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核心,是其他創新最為依賴的技術基礎。我國雖然有20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缺少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95%的高檔數控機床、85%的集成電路、80%的高端芯片依賴進口。究其原因,科技的落后是我國制造業落后的主要因素。必須通過科技發展與創新,全面提高中國制造創新能力,激發中國制造的創新活力,推動中國制造實現創新發展,并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
融合,就是指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是現代制造業的重要特征。美國提出的網絡物理系統(CPS:cyber-physicalsystem)以及德國的工業4.0,其實質都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問題。中國的制造水平落后于德國、美國,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必須加快這種融合,加快“機器換人”進度,這樣中國的制造才能在“再工業化”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只有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才能實現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才能不斷“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才能不斷增強中國制造的競爭實力。
強基,就是要夯實中國制造的各項基礎。我國已提出“四基戰略”,就是把“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做為我國的工業發展的基礎。零部件的精度直接決定著整機的精度;生產工藝、基礎材料直接決定產品的質量與效益,產業技術水平直接決定著現代化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和能力。要實現中國制造,必須夯實這四個中國制造的基礎,不斷提升精密加工、智能制造以及高質量產品的制造能力,才能全面提升我國基礎工業發展水平和快速發展的能力。
(原標題:計量測試技術必須走在中國制造的前列)
標簽:計量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