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產業最大的代工帝國富士康,近幾年來一直面臨“中年危機”。中國的勞動力紅利正在如潮水般退去,尤其是深圳、昆山等南方城市,而最主要的客戶——蘋果,正在用其它代工廠逐漸分流訂單,以此壓低代工價格保證利潤率。
面對此局面,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希望用機器人來抵抗危機。據媒體報道,富士康已經在中國各大生產基地安裝了4萬臺機器人,以減少公司雇傭員工的數量。受此影響,富士康昆山園區員工數量在過去六七年間自然減少了6萬人。
不過這個數字遠遠不夠,按郭臺銘5年前的設想,是將要部署100萬臺機器人。另外,郭臺銘在2015年度大會上,明確宣布將于2020年實現30%自動化。這意味著,富士康還將繼續淘汰一大批一線的流水工。
如果富士康實現30%的自動化,工人數量的銳減將不可避免。就算機器人介入生產無法替代人類,但數量比人多卻是趨勢。
不過應該看到的是,即使機器人數量會比人多,但是機器人生產同樣離不開人。因為,生產自動化程度提高后的工廠內,一定會出現操作工減少、技術工增多的新生態,工人結構將從金字塔形向梯形轉變。
這就要求員工自主轉型,轉型成功的員工將成為機器人的主人,不僅不會被裁掉,工資還會上漲。據富士康內部員工透露,一位經過機器人培訓后成功轉崗的員工底薪從2000多元提升至4000多元。
其實從2011年宣布投入“百萬機器人”開始,富士康有意識培養員工轉型。據內部員工透露,富士康深圳觀瀾廠區引入機器人后,大專學歷的員工可以自愿報名,在江蘇南通精密模具培訓中心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封閉式培訓,這些課程主要是關于自動化操作。
考慮到流水線工人學歷普遍不高,富士康允許員工先報考富士康與高校、培訓機構合作的IE學院,拿到大專學歷后再參加培訓。其中,課程深造的費用是工廠與員工各出一半,比如要拿到武漢理工大學的大專學歷,兩年學費16000元,工廠會補助員工8000元。
即便如此,富士康機器人換人的速度與技術人才數量、質量的儲備依然難成正比,這也是企業升級智能制造面臨的共同問題。雖然機器人已經正在大范圍的替代人,但是卻對高精尖的人才更加渴求。
近幾年,國內工業機器人的增速很快,傳統制造企業在自動化改造過程中,文化層次較低的產業工人淘汰后,人才質量和數量上確實沒有跟上,企業需要更多的途徑來培養專業化人才。
中國的傳統制造業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據《2016-2022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統計,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5.6萬臺,連續2年行業增速在50%以上。
智能制造飛速發展給企業帶來最大的挑戰還是人,一方面是員工的轉型,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員工轉型升級為機器人的主人,精通自動化操控等技能;另一方面是員工的裁減引發的綜合問題。
顯而易見的是,無論機器人如何取代人工操作,都最終需要人類的控制才能工作。這帶來的結果就是大面積的操作工將減少,而熟悉自動化的技術工種將需求大增。
這種局面,對于正在進行智能制造轉型的中國家電企業來說,在引進機器人的同時需要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培養,提前儲備智能制造轉型過程中需要的技術型員工,只有這樣才能讓機器人發揮最大的效能。
(來源:互聯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