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化解過剩產能的攻堅年,‘去產能’和‘去杠桿’是全行業必打的兩大攻堅戰,要同時 開戰。上半年不僅要徹底清除‘地條鋼’,還要深入解決去產能中的深層次問題。” 4月13日,在由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和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辦的2017(第八屆)中國鋼鐵發展論壇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劉振江指出 了今年鋼鐵行業的主要任務。他強調,對于中頻爐工藝是否先進的爭議是沒有必要的。中頻爐煉鋼的本質是化鋼,其工藝流程無法完全保證鋼材質量,不屬于先進工 藝,應當堅決清除中頻爐產能。
在論壇上,劉振江和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任、院士孫永福分別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國務院發展研究 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吳振宇,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巡視員夏農,工信部原材料司巡視員駱鐵軍,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工業一部材料處處長袁曉鵬,中 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等分別做了主題發言。
夏農表示,鋼鐵行業在去產能工作中,要注意學習相關政策文件,牢牢把握鋼鐵行業去產能的總體要求。他還強調了3月27日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提出的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要求,即“一個確保”“三個堅決”“五個更加”。
駱鐵軍表示,今年上半年,要集中精力做好取締“地條鋼”的工作,不能把使用了精煉設備作為不取締中頻爐的借口。目前,個別設計院有為中頻爐企業設計“中改電”方案的現象,這與國家化解過剩產能的要求背道而馳,必須堅決制止。
他 還指出,2016年各地壓減粗鋼產能超過6500萬噸是實實在在的。然而有個別機構通過混淆產能和產量的關系,將停產產能復產后產生的產量作為新增產能, 又把已化掉產能中停產的產能忽略掉,得出了中國粗鋼產能不降反升的錯誤結論。他強調,去產能工作的成效不是簡單地看產量的升降,只要市場有需求,就會也需 要有相當的產量來滿足。去產能的直接目的不是讓產量降下來,而是讓總產能降下來,促進產能利用率提高。
殷瑞鈺表示,長期以來,我國鋼鐵工業 積累了產能規模無序擴張、市場供需失衡等問題,需要通過戰略反思來謀求產業升級。他強調,目前,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企業盲目做大容易導致做僵、 做散,因此必須突破供小于求狀況下習慣性思維的局限,尋求創新思維,削減過剩產能。他強調,要清醒認識我國鋼鐵行業面臨的3大約束,即資源-能源約束、環 境-生態約束和市場-品牌約束。在此基礎上,積極推動鋼鐵行業減量化、實物質量品牌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
劉振江指出,2016年,鋼鐵行業有兩大亮點:一是化解過剩產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二是全行業迅速扭轉了2015年嚴重虧損的局面。他分析,化解過剩產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原因是方向正確,即化解的首要對象是淘汰落后產能,依法關停違法違規產能,堅決清除“地條鋼”。
袁曉鵬表示,標準化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推進標準化工作有利于鋼鐵行業轉型升級,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標準對落后產能具有限制作用,二是標準對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具有引領作用,三是標準對產品和服務質量具有規制作用。
李新創提出,中國鋼鐵工業已進入“減量發展”時代,這將是一個較長時期的、流程調整的、優勝劣汰的、多元并舉的、創新發展的過程,要充分發揮標準化和智能化的作用,促進鋼鐵工業轉型升級。
來自相關政府部門、研究院所、行業協會、鋼鐵企業等的300余人參加了論壇,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王德春出席了論壇。論壇由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馬軍、范鐵軍主持。(來源:中國冶金報)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