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工儀器網 行業動態】 一直以來,我國違規污染成本太低,罰款沒有讓違規主體感受到切膚之痛;缺乏法律制度的規范,導致很多的污染問題的處罰并沒有明確標準,使執法變得十分困難。為了扭轉這一被動局勢,2018年1月1日,環境保護稅正式開征。
一直以來,環境問題始終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阻力,也是拉低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因子,雖然國家的環保投入逐年遞增,但是環境污染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環境,對于保護和改善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因此,201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正式施行。
河北省政協委員、邯鄲地稅局局長王宏順表示,環境保護稅的開征將有利于解決以前排污費制度存在的執法剛性不足等問題,強化了“誰污染、誰交稅,少污染、少交稅”的觀念,提高納稅人環保意識和遵從度,強化企業治污減排的責任。
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夏學民表示,《環保稅法》是中國第一部體現“綠色稅制”的法律,該法終結了近40年的排污費制度,是我國“費改稅”進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其重要意義在于將環境資源稅收納入法治化軌道。
總體來說,環保稅的征收,主要是建立兩個機制:一是正向減排激勵機制,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二是動態稅額調整機制,由國家定底線,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上浮。
環保稅收入歸屬問題,是環保稅制的核心問題,它直接關涉到環保稅的征收質量、效率,以及稅收經濟效應的強弱問題。
為促進各地保護和改善環境、增加環境保護投入,調動地方積極性,讓地方更有效地防控環境污染,2017年1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環境保護稅收入歸屬問題的通知》,明確將環境保護稅確立為地方稅。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解釋說,按照預算法的規定,稅收收入應該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統籌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也就說包括環保稅在內的稅種,是放在公共預算里統籌使用的,不是專款專用,收多收少不直接與支出掛鉤,更不會影響環保治理的投入。
理論而言,環保稅制設計的初衷,是讓其擔當起環境“負外部性”產權界定的重任,通過環境產權分配,避免“公地悲劇”。
也就是,通過運用環保稅機制,讓企業私人成本“逼近”社會成本,然后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迫使企業節能減排、開發先進清潔能源技術、淘汰落后產能,最終達到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目的。
因此,從長遠來看,隨著環保稅的開征,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大排污治理的投入,并享受到稅收減免,為排污企業帶來利好,并激勵企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甚至會逐步改善當地的產業格局。
環保稅順利開征只是邁出了第一步,下一步還要健全問題響應處理機制,及時分類分級研究處理基層落實難題和納稅人意見建議。環保部門要持續跟蹤做好改革政策效應分析,多維度精準分析減排效果,為國家環境治理決策提供支撐,為進一步完善環保稅制度體系打牢基礎。
編輯點評
《環保稅法》是屬于大行業的法律政策,后續需要細化各方面具體政策和征管措施。《環保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施行后,相關業務亟待跟上。應積極發展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包括環境檢測、污染治理、涉稅籌劃與服務、智慧納稅信息平臺建設等,為納稅人提供更專業更優質的服務。
(原標題:扭轉環境治理被動局面 環保稅開征掀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