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多歲開始搞創新,一天也沒有安靜過。我要起來思考問題,絕不會醒了還躺在床上。
“從煉油到石油化工,從煤化工到碳減排,乃至新能源,陳院士一直在不斷地跨領域創新,一直保持學習的能力。可以說,創新是他一生的樂趣。”洛陽工程公司黨委書記王國良與陳俊武交往了30年。讓他感受頗深的,是陳俊武不懈創新的精神,以及從戰略的角度看戰術的前瞻性眼光。
1990年,陳俊武退出領導崗位后,自感體質和思維尚好,提出要繼續工作。直到10多年前,年事已高的陳俊武依然表示:“在今后五到十年,我仍可從事兩方面工作,一是具體指導重大工程技術開發,二是探討能夠勝任的宏觀戰略性課題,并愿意為此學習過去不熟悉的知識,爭取提出一些對國家、對大局有益的論據和建議。”
20世紀90年代,面對我國原油對外進口依存度逐年遞增的現實,陳俊武開始關注國家能源戰略問題。他聯合中科院的十多位院士和專家,開展中國中遠期石油補充與替代的研究,并與石科院、上海石化院的同行共同承擔了中國石化“煤或天然氣制低碳烯烴”軟課題。
煤制烯烴曾是煤化工行業的一個世界性難題。1997年,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專家到洛陽交流甲醇制烯烴中試技術成果,希望借鑒流化床技術經驗開發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陳俊武敏銳覺察到煤基甲醇制烯烴廣闊的市場前景,促成了公司與對方的合作。DMTO試驗期間,陳俊武院士不顧高齡,5次來到陜西華縣試驗現場,1次到大連化物所實驗室現場指導工作,請大連的技術人員來洛陽討論更是不計其數。
在他的指導下,該項目完成從實驗室、工業中試和工業示范裝置的“兩次一百倍”工程化技術開發,并于2010年8月在包頭市建成世界首套、全球規模最大的DMTO工業示范裝置,在煤制烯烴領域形成具有我國自主
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如今,DMTO技術已在國內近20家企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功地開辟了烯烴生產的非油技術路線,促進了我國甲醇制烯烴戰略性新產業的快速形成。2015年1月,DMTO技術榮獲2014年度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進入耄耋之年,陳俊武院士仍然關注國家的能源安全問題,他高瞻遠矚地向中國科學院提出開展能源替代課題研究的建議,并受命與十幾位中科院院士、近10名大學教授一起編寫我國2020年~2050年中遠期能源替代規劃建議,為國家決策提供咨詢意見。他還把目光投向溫室氣體排放、氣候變化、碳減排,并著手開展石油替代中氫能的生產、運輸、儲運技術等多項戰略性課題的探索和研究,于2011年在國家核心刊物上提出中國碳排放峰值年的概念及排放數量,為國家碳排放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在他的電腦文件夾中,收集了大量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能源替代方面的技術資料,數量之多、門類之全、范圍之廣,令人贊嘆。
時至今日,他依然出語堅定:“學習沒有止境,成就也沒有止境。不能覺得自己不錯了、得了很多榮譽,就該歇一歇了。我思想上時刻警惕,不敢有這個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