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推動本質安全破解“化工圍城”
——“城市型”化工企業治理困局的解決策略
□?牟善軍
相較于異地搬遷,燕山石化采用的“原地改造+居民搬遷”方案,減少費用投入近300億元。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化工圍城”現象在各個地區屢見不鮮。隨之而來的則是“城市型”化工企業陷入與城市相互制衡、難以并存發展的“困局”。為此,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要求城鎮人口密集區現有不符合安全和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開展搬遷改造行動,對于無法搬遷入園或就地改造的,則予以關閉退出,全部工作2025年底前完成。
作為破解“化工圍城”困局的重要舉措,實施“城市型”化工企業搬遷改造對于推動我國危化品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搬遷改造工作進入“深水區”,如何科學決策與實施搬遷改造成為制約工作推進的重要原因。江蘇響水天嘉宜化工公司“3?21”特大爆炸事故中暴露出的園區內部監管不到位、化工企業聚集導致風險增加等問題,更是引發了全社會對于化工企業搬遷入園問題的重新審視與思考。
“搬”與“不搬”的科學權衡
從目前的實施情況來看,如果不考慮關閉退出,“城市型”化工企業繼續發展一般有三種方案:一是企業按本質安全要求就地實施技術升級改造;二是企業異地遷建,進入規范的化工園區;三是安全衛生防護距離內的居民搬遷。但看似明確的三種解決方案,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存在著突出的問題。
一是技術改造標準不明確、改造效果難獲保障。國家要求對安全風險較低、經評估通過改造能達到安全和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的“城市型”化工企業,可實施就地改造。然而由于評估、改造標準不明確,使得部分企業對于技術改造僅停留于現有隱患治理層面,在風險系統化防控、整體本質安全水平提升等方面考慮不足,改造效果難以保障,也間接促使部分地方政府寧可加大經濟投入,將搬遷作為第一選擇。
二是搬遷經濟性、可行性評估不充分。目前大中小型化工企業“一刀切”式搬遷入園政策在部分地區頻頻出現。然而對于不成規模、臨近居民區域的中小型化工企業而言,搬遷進入化工園區,可以共享園區公用工程,降低原料和產品的儲運危險和費用,帶來的效益遠大于投資,有利于企業良性發展。但對于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型和特大型化工企業,由于其自身規模龐大,其拆遷過程不但將會帶來以百億元計的經濟損失,同時遷建過程存在巨大風險,且遷建后遺留的土地污染治理、埋地管線處置等都極為不易,此外還存在遷建費用出處、遷建地土地規劃、遷建地居民安置等問題,經濟性、可行性都需要慎重考慮。
三是居民搬遷工作復雜。考慮大型和特大型化工企業遷建造成的損失、帶來的風險和存在的現實問題,居民搬遷為無法關閉或遷建企業改造提供了全新思路。以江蘇省為例,該省提出確實無法關閉或遷建的企業,必須在2020年底前將安全衛生防護距離內的居民全部遷出。然而結合居民搬遷工作涉及的前期動員、人員補助、土地規劃、居民安置等問題,其搬遷工作也十分復雜。
科學管理,實現“城企共贏”
城市與化工企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并非是我國特有的問題,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及我國部分化工企業的實踐都為“城市型”化工企業治理提供了借鑒。
19世紀60年代,德國巴斯夫路德維希港生產基地的建設開啟了世界化工園區建設發展的先河,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演變逐步發展成為由多家工廠組成的生產網絡,形成了居民區與化工園區聯為一體的整體布局,是典型的“城市型”化工園區。雖然園區內有各類大型化工裝置,每天有2000余輛危化品運輸車輛進出,但其科學、完善的安全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使得園區安全距離大幅縮短,居民區與園區只有一條馬路相隔,也能夠滿足安全防護要求。巴斯夫公司將“本質安全”理念融入設計、建設、運行與報廢各階段。如該公司對光氣裝置實施重點防范,對生產光氣的MDI工藝進行優化,減少在線光氣數量,全流程自動化控制,在回收和噴淋處理區域外設水泥安全殼等五重安全保護,從源頭上降低風險,極大地縮小了安全防護距離,園區內的三套光氣裝置與巴斯夫總部辦公樓的最近距離不到200米,距居民區也只有300米左右。
2001年,法國圖盧茲化工廠發生了造成31人死亡、2500多人受傷的爆炸事故后,法國政府吸取教訓,推出了“工廠技術風險預防計劃”(PPRT計劃),其目的在于消除企業與社區安全相關的歷史遺留問題,為城市發展、土地利用規劃提供決策支持。為此,法國政府排查出650多個臨近住宅區、公共建筑的高風險工廠,并組織實施改造。PPRT計劃要求首先要檢查工廠安全報告中列出的所有危險源,篩選出可能發生火災、爆炸、中毒及較大影響的事故事件,并應用量化評估技術評估企業的風險和外部距離包絡線,將結果用包絡線繪制在地圖上,以此確定風險分析范圍,并根據風險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例如對于極高風險區,則禁止新建住宅、現有住宅必須拆遷;較高風險區內的建筑則必須采取保護措施(比如結構加固、玻璃加膜等);中風險區內則要控制住宅建設數量等。
燕山石化于上世紀60年代建廠,是我國重要的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和高品質清潔成品油生產基地,但隨著首都城市功能的快速發展,化工園區與城市安全的關系成為政府與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為此,燕山石化一方面加強先進技術引進投用,建立了智能化生產監測、事故應急系統,不斷提升工廠智能化水平,同時積極采用HSSE管理體系,提升系統化管理能力,近20年來未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此外,為響應國家要求,進一步規避潛在的嚴重后果,燕山石化科學評估外部安全距離,組織風險區以內的居民進行搬遷,同時將臨近道路的氣體儲罐改為原油儲罐,降低對外部行人的安全影響。相較于異地搬遷,燕山石化采用的“原地改造+居民搬遷”方案,減少費用投入近300億元。
科技支撐、精準施策,提升本質安全
結合國內外典型城市化工企業發展經驗來看,以先進科技為支撐,結合企業實際精準施策,全面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是科學、高效解決當前面臨問題的根本途徑。
一是科學把關搬遷評估、園區準入、決策規劃關鍵環節,精準開展搬遷改造工作。引入量化評估技術,綜合考慮企業安全環境風險和績效狀況,制定科學、系統的搬遷改造標準,全面評估企業搬遷改造方案,詳細論證搬遷改造措施存在的風險及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做出企業搬遷改造決策,避免“一刀切”。嚴把化工園區準入,嚴格制定準入標準,對于安全可靠性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的企業整改合格后方可搬入園區。加強決策規劃的科學統籌,規劃部門要與安全及環保監管部門建立土地規劃審批聯動機制,處于工業園區或企業安全風險區內的民居工程,原則上不予審批,從源頭遏制“化工圍城”現象的發生。
二是管理提升與技術改造并舉,切實強化企業本質安全水平。無論搬遷后改造或就地改造,企業都應發揮主體作用,將提升本質安全水平作為自身發展的重要目標。一方面要以安全生產標準化為基礎,以風險管理為核心,逐步建立系統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全面增強全員風險意識;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統籌優化生產鏈條資源配置,調整人口密集區的危險化學品存儲量、存儲介質、存儲方式,推行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設備完整性管理,強化對異常情況、突發事件的動態監控與響應,從源頭降低風險,提升安全水平。
三是以搬遷改造為契機,構建企業風險管控、政府安全監管和風險監測預警“三位一體”的危險化學品“安全底線”工程,提升化工行業本質安全水平。應充分將搬遷改造工作與全國危險化學品風險預警平臺建設、化工企業或園區安全生產信息化智能化平臺建設等工作有效融合,一方面做好“放管服”,將傳統的運動式、人工式監管轉變為針對關鍵節點的信息化“平行監管”,明確監管要求,形成政府的“安全監管底線”;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危險工藝的危險化學品企業,分別明確危險化學品企業在管理層面和技術層面應具備的基本安全生產條件,建立危化品園區或企業“安全生產底線”,將風險監測預警貫穿于企業安全生產和政府安全監管的全流程、全鏈條。
(作者系青島安工院副院長)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