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爾濱工程大學24日對外發布,日前哈爾濱工程大學歷時十年研究的“深水浮力材料”已正式投入自動化生產,這是中國第一次實現了海洋用深水浮力材料全面自動化生產,打破了國際產品壟斷市場的局面。
哈爾濱工程大學24日對外發布,日前哈爾濱工程大學歷時十年研究的“深水浮力材料”已正式投入自動化生產,這是中國第一次實現了海洋用深水浮力材料全面自動化生產,打破了國際產品壟斷市場的局面。
深水浮力材料是為海洋工程裝備提供靜浮力,服務海洋開發、海洋石油開采、海洋工程裝備安裝、維修的關鍵材料。自2005年起中國生產出第一批深水固體浮力材料以來,該技術已得到了廣泛應用。在搜尋失聯“馬航MH370”中屢屢曝光的“海龍號”潛水器就是由深水浮力材料制成。
從哈爾濱工程大學了解到,目前深水浮力材料由臺州中浮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產業化生產單位,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提供技術支持,中海油股份公司、中海油工程公司為技術產品應用單位。根據預計,這條生產線將達到年產200立方米,相較于采購國外同類產品,供貨周期可從三個月縮短至最快一周,采購成本大幅度降低,足以打破目前市場被國際產品所壟斷的現狀。
深水浮力材料研發團隊帶頭人、哈爾濱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喬英杰介紹,深水浮力材料的研究核心和難點在于,既要“輕質”、密度低,又要“高強”、能承受幾千米水下的壓力,還要保證不吸水、不變形。經過近十年的時間,這些難關已被一一攻克。
目前該項目已獲得3項國家發明專利,臺州中浮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其命名為“CBM-Future”品牌,意即打造“中國深海浮力材料的未來”。(完)
相關資訊